不到半柱香时间,所有将领已齐聚府衙大堂,他们清楚,这是战前最后一次会议。
朱由校看着眼前这群神情专注的将领,开门见山,毫不拖沓。
“此次北征,重申一点:稳扎稳打、步步推进,凡有临阵退缩者,军法处置,不得姑息。”
“各部按既定部署行动。王爱卿,户部押送的这批粮草,全由你统管,务必确保安全。”
“抵达张家口后,只管领军作战,其他事务交由锦衣卫处理。若锦衣卫需要协助,无论生何事,你都必须全力配合!”
王在晋拱手领命,心中已大致猜到皇帝的用意。但他仍觉得此举风险不小,一旦对方铤而走险,后果难以预料。
朱由校做事向来有把握,这次自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身边的大臣也就不再多言。
“杨爱卿,你这一路三日后准时出兵,行军节奏不要太急,控制好时间,务必与宣大方面的部队同步推进,别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无论有没有战事,你们两支队伍要始终保持联络。若遇上鞑子主力,切忌冒进,应稳住阵脚,采取守势。你们的任务不是决战,而是牵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众将齐声应道:
“臣等定不负圣命!”
“举旗!授印!兵!”
当日下午,王在晋率领五千虎贲军作为中军亲卫,由游击将军吴胜、周文刚担任标营将领,押运粮草朝宣大方向进。
朱由校最后一次巡视密云城防,确认无虞后,于子时带领孙云鹤、马祥麟与三千骁骑营骑兵星夜赶往喜峰口。
他下令将所有御旗和大纛留在密云,并命所有随行太监与宫女留下,由吏部侍郎陈奇谕负责后勤统筹。
连王朝辅也不例外。大家都知道这位太监的身份不一般,有他在,哪怕皇帝不出面,也不会有人起疑。就算有人多问几句,随便找个理由也能应付过去。
……
朱由校三路分进的计划,只有三位随行大臣与几位将领知情。底层士兵甚至不清楚自己的最终目的地。
从密云到喜峰口有两百多里,即便是轻骑,一晚上也只能走一半路程。这已经是夜间行军的极限度了。
接近雾灵山时,朱由校派出夜不收先行探查四周,确认安全后才下令短暂休整。战场之上,任何时刻都必须保持高度警觉。
不管身处何地,哪怕看似安全,也不能有丝毫松懈。正统年间的土木堡之败,正是因为轻敌所致。
彼时大军临近京师,以为身在关内便无大碍。加之永乐皇帝五次远征漠北皆胜,上至皇帝下至士卒,无不滋生骄气。
他们甚至觉得也先来只是送死,连行军队形都散漫不堪,仿佛不是出征,而是游山玩水。
结果也先绕过宣府、大同两大要镇,突然奇袭,打得明军毫无还手之力。二十万精锐,被不到三万敌军全歼,连皇帝都被俘。
朱由校心中另有盘算,那就是隐藏自己的动向。否则,之前种种布置,岂不白白浪费。
“传令,全军分批休整,值守人员抓紧进食补水,马匹也要歇息。其他人立刻睡觉,午时换岗。”
他们随身携带了干粮,无需生火造反,节省了不少时间。
太阳刚升,营地里除了战马的叫声,再无其他声响。
“陛下,我们明天这个时候就能到喜峰口了。”
“把地图拿来,朕要看看!”
望着不远处的遵化,朱由校问孙云鹤:
“遵化那边有没有路能通到草原?”
“回陛下,有,但都是小道,只能单人单马通过,而且两边都是树林,不适合大部队行军。”
听他这么说,自己倒是想多了。如果有人真从这里绕过来,后果不堪设想。
可也不能掉以轻心,还是得派人守住遵化。毕竟历史上皇太极就曾从这里突破过。
马祥麟接过亲卫递来的地图,走到皇帝身边:
“陛下还在担心?”
朱由校淡淡一笑:
“这是朕第一次打仗,怎么可能不紧张?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
马祥麟点头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