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在李之才刚刚安排妥当后,几位年轻的读书人便迫不及待地从人群中挤出,开始大声指责起来。
“李之才,你奉旨行事,乃是理所应当,名正言顺,朝廷就该如此治理!”
“但你太过分了,竟敢在众人面前曲解圣意,擅自施刑,蔑视国法,欺瞒君上,以权谋私,导致冤案频,实在罪该万死!”
听罢这些话,李之才反倒放声大笑起来。这番举动令那几位想借此机会显露才学的年轻人愣在原地,彼此对望,不知所措。
怎么和设想的不一样?李之才不该是惶恐应对吗?为何反而如此轻松?
“我滥施刑罚?我看你是读傻了。本将军张贴的告示你难道没看见?”
“告示之中,早已将此人所犯之法、所列之罪,一一详述清楚,只要眼睛没瞎的都能看明白。”
为了防止有人趁机煽动谣言,在拿下薛永恒全家之后,他立即派人请来了不少文人学士。
由这些人代笔,将事情始末、道德立场,一一写得清清楚楚,措辞堂堂正正。
还将皇上的谕旨内容摘选部分,写入告示之中,比如对违抗命令者该如何处理,他李之才有无权力裁决。
这一系列举动,堵住了不少人的嘴。至少不会让人说他图谋不轨、扰乱纲纪。他站在了道义的一边。
告示张贴在最显眼的街角,还有专人轮流朗读,不论识字与否,都能清楚今日为何事而设刑。
那些惯于咬文嚼字、挑刺钻牛角的士人和读书人,自然也早已了解内容。
这也是他们在行刑前后始终沉默不语的原因。
如今李之才提及告示内容,这些年轻人也识趣地没有继续纠缠,因为他们清楚,这一块争不过。
他们转而寻找别的破绽,试图揪出李之才行事中的不公与漏洞。
他们之所以敢站出来当众斥责,是因为他们确实现了问题,心中燃起了翻盘的希望。
这个破绽,正是大明从未有过的先例:由军队执法,不经审理、未经核实罪名,便直接执行死刑。
尤其那对妇孺老幼一并下毒手的行径,在他们看来,简直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
趁此可以扭转局势的机会,有人当场厉声质问李之才:
“就算薛公一家确实拖欠了朝廷赋税,你查实之后追缴便是,为何非要灭其满门?”
“竟连十岁不到的孩童都残忍杀害,简直禽兽不如,你终将遭受天罚!”
一位手中还拿着书卷、衣衫不整的年轻人,满脸涨红地指着李之才怒骂。
从这副模样便能猜出,他是在家中听到告示内容后,匆匆赶来刑场观刑的。
这种人,李之才见过太多,读了几本圣贤书,便以为自己才华盖世,能与古之贤者比肩。
“我看你是书读多了,连眼睛都瞎了。我张贴的告示写得清清楚楚,薛永恒一家屡次违抗朝廷命令也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