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萌宠特攻单词对决 > 第621章 十字路口的迷茫与突围(第1页)

第621章 十字路口的迷茫与突围(第1页)

债务的物理痕迹可以轻易抹去,但心理的余震却久久不散。当外部的危机解除,内部的战争才刚刚打响。

第二学期的开学,对熊哥而言,带着一种劫后余生的复杂滋味。补考的成绩出来了,六门挂科的课程,他低空掠过,全部踩线过关。那张沉重的“学业预警”通知,总算可以暂时封存进档案袋里。

家里的帮助像一场及时雨,浇灭了熊熊燃烧的债务之火。十三万多的欠款被一次性还清,但父亲递过来的一张措辞严谨、条款清晰的借条,也让他彻底明白了“代价”二字的含义。

“钱,我们帮你还了。但这是借给你的,不是给你的。”父亲的声音平静却不容置疑,“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算利息。你毕业工作后,有了收入,必须按月偿还。这是让你长记性,男人的责任,自己扛。”

熊哥默默地在借条上签了字,按了手印。那张薄薄的纸,比之前所有的催债短信加起来还要沉重。它是一种契约,更是一座警钟。

一、考研还是工作?一个伪命题下的真实困境

危机解除,新的压力接踵而至。熊哥进入了本科的最后一年。家庭的“政治局会议”做出决议:全力备战考研。父母的理由充分且现实:

“现在本科文凭不值钱了,你看看招聘会,好点的岗位哪个不要硕士?”

“你之前荒废了那么多,正好趁读研把专业知识补回来,重塑一下简历。”

“有了研究生学历,高,平台好,将来展空间更大。”

这些道理,熊哥无从反驳。他也尝试着捧起《高等数学》和《英语词汇》,但不到十分钟,心神就开始涣散。书本上的字句像一群游动的蝌蚪,无法在脑海中汇聚成清晰的图像。他的注意力阈值,在之前那半年高强度的“商业投机”——盯盘、刷群、算账、扯皮——中被无限拉高了。那种即时反馈、数字跳动的刺激,与考研这种需要长期蛰伏、延迟满足的枯燥学习,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他变得浮躁、焦虑,无法深度阅读和思考。这是一种典型的“创业后遗症”,或者说,是投机活动对心智结构的破坏性改造。

母亲看到他心不在焉的样子,气不打一处来:“你看看你现在的样子!书看不进,研考不上,那你明年毕业想干嘛?继续胡搞瞎搞?我告诉你,家里不会再养你了!你要是不考研,毕业就自己出去找工作,自己养活自己!”

“啃老!”——这顶沉甸甸的帽子,被母亲愤怒地扣在了他的头上。

熊哥内心充满了委屈和不甘。他并非真想“啃老”,他只是……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以及对踏入社会感到一种本能的恐惧。

二、“慢就业”与“主动啃老”:一代青年的共性迷思

熊哥的困境并非个例。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存在着一个庞大的“熊哥群体”。他们共同的特征是:

·对本科所学专业缺乏热情和清晰认知:高考填志愿时可能是盲目的,或是被调剂的,四年学习并未培养出深厚的专业兴趣和核心竞争力。

·对职场存在“想象恐惧”:从各种渠道(社交媒体、学长学姐抱怨)听闻“”、“内卷”、“职场pua”,对从校园“温室”踏入社会“丛林”感到害怕和抗拒。

·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未来能做什么。简历一片空白,面试毫无底气。

·将考研作为“避风港”:并非出于学术追求,而是将考研视为延缓进入社会、缓解当下焦虑的缓冲地带。这是一种“被动考研”。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社会现象:

考研“高考化”:逐年激增的考研大军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迷茫的“随大流者”。

“全职儿女”的出现:一部分毕业生暂时不就业,居家生活,通过承担部分家务来换取父母的经济支持,成为一种新型的“啃老”模式。

“躺平”与“低欲望”的流行:这背后往往不是真正的无欲无求,而是在面对巨大压力和不确定性时,一种防御性的心理退缩。

这不仅仅是个人惰性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问题。单纯的道德批判(“好吃懒做”)无法解决问题,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结构性原因。

三、破局之道:从“空心人”到“实心人”的系统性重建

在辅导员又一次的约谈中,熊哥袒露了自己看不进书的痛苦和对未来的迷茫。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没有说教,而是给了他一个建议:“我觉得,你需要的不是立刻决定考不考研,而是先进行一次彻底的‘自我诊断’和‘职业探索’。”

第一步:认知重构——停止内耗,接纳现状

心理老师帮助熊哥认识到:

·“看不进书”是结果,不是原因。原因是你的认知资源和心理能量在之前的投机和债务危机中被严重透支,神经系统还处于一种“应激后疲劳”状态。这需要时间恢复,不能强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