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从招聘诸葛亮开始作者金木水一 > 第136章 金匮之盟 朕会一直关注西京的动静(第1页)

第136章 金匮之盟 朕会一直关注西京的动静(第1页)

第136章金匮之盟朕会一直关注西京的动静。……

话说的豪气万丈,掷地有声。

但是心里的忐忑,只有赵匡胤自己知道。那故作镇定的外表下,是一颗被撕裂的心。被至亲背叛,妻子子女落得那般下场,他怎麽可能真正坦然面对?

一切不过是他在强撑而已,帝王的尊严不容他在衆人面前失态。

看其他人的反应,想必诸葛亮丶霍去病等人也得知了各自的结局。他们都能坦然处之,他又何必示弱丢人?这份倔强支撑着他挺直脊梁,却掩不住眼底深处的波澜。

整个下午,赵匡胤都心神不宁,直到下值时分,姜戈将他叫到一旁。看着这位明显魂不守舍的新衙役,姜戈叹了口气,还是将一件早已想好的事务交代给他:

“赵大哥,”

姜戈斟酌着称呼,语气温和,“眼看冬日将至,往年冬天对百姓来说都难熬得很。冻毙饿殍时有发生,我每每想起都心中难安。我这儿有个法子,或许能让百姓们这个冬天好过点。”

赵匡胤眼神涣散,下意识地“嗯”了一声,显然没听进去。

此刻他的心中,只牵挂着大宋。

姜戈继续耐心解释道:“这东西叫蜂窝煤,配上特制的炉子,比烧柴火丶木炭更耐烧,也更便宜。能让穷苦人家屋里多点暖乎气儿,少些人冻死。我想把这事交给你去办,你看……”

她详细描述蜂窝煤的大致模样和制作方法,强调其如何节省燃料丶提高热效,希望能借此转移赵匡胤的注意力,让他从极度低落和愤怒中稍微脱离出来。

然而,赵匡胤依旧怔怔地站着,目光虚浮地望着窗外渐沉的落日。馀晖落在他苍白的脸上,显得格外萧索。

姜戈後面关于蜂窝煤的话,他一个字都没听进去。他的心神,早已飘回了大宋,飘回了那个让他又爱又痛的王朝。

直到姜戈无奈地擡手在他眼前晃了晃,提高了声调:“赵大哥?蜂窝煤这事……”

赵匡胤这才猛地回过神,眼神里闪过一丝茫然与难以掩饰的疲惫,下意识地拱手哑声道:“好。”

他甚至没完全明白自己接下了什麽,只是本能地保持着礼节。

不知道是怎麽挨到了下班,赵匡胤在衆人之前先行回到了大宋。一道白光刚闪过,他便站在了熟悉的宫殿中,四周烛火摇曳,恍如隔世。诸葛亮在县衙中叹了口气,想也知道赵光义要遭殃了。“姜县令,不如这个蜂窝煤还是由我来负责吧?”见赵匡胤的这幅样子,丞相表示他对于蜂窝煤的落实很是担心啊。

姜戈也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但是丞相身上的担子太重了,已经负责了太多事务。“丞相放心,赵大哥是一时心神不宁,但他毕竟是开创盛世的人物,相信他能调整好自己。况且这事也不急在一时,让他有些实务分分心,或许反而是好事。”

诸葛亮轻摇羽扇,目光中透着深思:“如此也好。不过还需暗中留意,若有需要,亮自当相助。”

—大宋

大殿之内,烛火摇曳,映照在赵匡胤刚毅的面庞上。此刻,他独坐龙椅,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脑海中不断翻腾着魏忠贤说过的那些话。

“金兵南下…靖康之耻…汴京沦陷…”赵匡胤喃喃自语,每个词都像一把利刃刺入心中。他听见自己的子孙被掳北上,听见半壁江山沦入异族之手,听见大宋三百年积弱不振的命运。

最令他痛心的,是那个始终绕不开的名字——赵光义。

“晋王啊晋王…”赵匡胤长叹一声,眼中闪过复杂的神色。他听见了烛影斧声的疑云,也知道了兄终弟继的真相,更听到了晋王即位後那些不寻常的变故:廷美之死丶德昭自刎…

殿外传来脚步声,内侍轻声禀报:“陛下,晋王求见。”

赵匡胤眼神一凛,随即恢复平静:“宣。”

赵光义步入殿中,一如既往地恭敬行礼。作为开封尹丶晋王,他是当今圣上最信任的弟弟,权倾朝野,地位显赫。

“皇兄深夜召见,不知有何要事?”赵光义擡头,却惊讶地发现皇帝哥哥的眼神与往日不同——那目光锐利如刀,仿佛能穿透他的内心。

赵匡胤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缓缓起身,走下玉阶,在赵光义身边踱步。

地上倒映着兄弟二人的身影,一如他们复杂难言的关系。

兄与弟,君与臣。

赵匡胤的手在袖中微微颤抖。他凝视着眼前这个最亲密的弟弟,脑海中却浮现出德昭自刎丶廷美暴卒的景象。

一股怒火直冲头顶,他几乎要拔出佩剑,为子孙除去这个祸患。

但就在这一刻,那些关于大宋未来的更多景象涌上心头,他听到的不只是兄弟阋墙的悲剧,更是整个王朝积弱不振的根源。他听到强干弱枝政策导致边防虚弱,听到重文轻武带来的军事衰败,听到三冗问题拖垮国家财政。他知道即便没有赵光义,这些问题依然会如毒瘤般侵蚀大宋的根基。

“若杀了光义,这些问题就能解决吗?”赵匡胤在心中自问。答案是否定的。王朝的衰败非一人之过,而是制度与战略的缺陷。即便换一个皇帝,若根本问题不解决,结局恐怕也一样。

更重要的是,赵匡胤不得不承认,眼前这个弟弟虽然野心勃勃,但确实才华出衆,能力超群。

在“如何避免未来厄运”这个宏大命题面前,一个有能力丶有野心的弟弟,如果用对了地方,将是改革的巨大助力,而非必须清除的敌人。

直接消灭他,是浪费资源,也是制造新的不稳定。

“光义,你我兄弟二人,自陈桥兵变以来,共创大宋基业。这些年来,朕可曾亏待过你?”赵匡胤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带着几分难以捉摸的深意。

赵光义心中一凛,忙道:“皇兄待臣弟恩重如山,臣弟时刻铭记于心。若非皇兄提携,臣弟何来今日之位?”

“那朕问你,”赵匡胤突然转身,目光如炬,“若有一日朕不在了,你当如何对待朕的子孙?”

殿内空气骤然凝固。赵光义脸色微变,随即强作镇定:“皇兄何出此言?陛下万岁之躯,必能永镇江山。即便万一…臣弟自当竭尽全力,辅佐皇子,保大宋江山永固。若有异心,天诛地灭!”

赵匡胤凝视弟弟良久,那目光仿佛要看穿他灵魂深处。许久,他才忽然长叹一声:“你退下吧。”

赵光义躬身退出,背後已是一片冷汗。他敏锐地感觉到,今晚的皇帝哥哥与往日大不相同。那眼神中的审视与深思,让他心生不安。

次日早朝,赵匡胤宣布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旨意。

首先,立皇子赵德昭为皇太子,明确储君地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