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镜子的拼音 > 第 24 章(第2页)

第 24 章(第2页)

书中那些黑暗的画面,像墨汁滴入清水,在我原本纯净的思绪中留下了难以清除的污迹。

我开始做噩梦,梦里是扭曲的人影和无声的尖叫,我变得有些神经质,对周围细微的声音和他人不经意的表情都更加敏感。

母亲察觉到了我的异常,担忧地问我是不是学习压力太大。

我摇摇头,没有告诉她那本书的事。

潜意识里,我觉得那本书就是父亲警告过的“不干净”的东西。

我为自己接触了它而感到一种莫名的负罪感和恐惧。

我是不是已经……违背了父亲的遗言?

好在,高中生活是紧张而充实的,繁重的学业丶友好的同学丶充满希望的未来展望,像温暖的潮水,渐渐冲刷掉了那本书带来的短暂阴霾。

我努力把那些不愉快的记忆深埋心底,重新投入到那个被阳光笼罩的,“正常”的世界里。

考上大学後,全新的环境和更广阔的知识海洋,让我几乎彻底忘记了少年时那段短暂的心理波动。

我以为,那些不过是成长过程中偶然撞见不值一提的暗影,我依然相信,世界本质上是向善的丶有秩序的,即使有黑暗,也离我的生活非常遥远。

父亲的警告,似乎也随着时间流逝,变成了一个遥远而模糊的象征。

直到後来,当那些无法回避的“不干净”之物,以我绝对无法想象的方式,强行闯入我精心维护的世界时,我才明白,父亲临终前的眼神,不是担忧,而是绝望的预知。

而我所处的无菌温室,其脆弱程度,远超我的想象。

大学生活如同一个更广阔的温室,我选择了一所以人文社科见长的知名学府。

校园里古木参天,红砖建筑上爬满了常春藤,空气中弥漫着书卷气和青春活力。我的专业是古典文献学,某种程度上,是沿着父亲未走完的路继续前行。

日子平静而充实,课堂上学的是训诂考据,是微言大义;图书馆里泡着的是先贤哲理,是诗词歌赋;交往的朋友们也多是温文尔雅丶谈吐不凡的学子。

我们讨论柏拉图理想国,争论康德道德律令,赏析《红楼梦》的悲剧美学。在我的认知里,世界的运行规则似乎就应该如此:理性丶逻辑丶秩序丶以及一种经过文明驯化的高级的情感表达。

偶尔,在阅读一些涉及历史黑暗面的学术着作,或是听讲座提到某些社会悲剧时,少年时那种微小的不适感会偶尔闪现,但很快就会被学术性的探讨所覆盖。

我们将苦难抽象成理论,将暴力解构成社会模型,一切似乎都在可控的丶理性的分析框架内。

我甚至开始觉得,当年对那本黑暗小说的反应有些幼稚可笑——那不过是拙劣的虚构,是文学意义上的极端案例,与现实相去甚远。

然而,象牙塔并非密不透风,裂痕总是以最不经意的方式出现。

那是大三的一个深夜,我在图书馆赶一篇关于古代刑罚制度的论文。

为了寻找一手史料,我进入了图书馆地下室的珍本特藏区。

这里灯光昏暗,空气中有股陈年纸张和防蛀药水的混合气味,像极了父亲书房的味道。

我在一排排高大的书架间穿梭,手指拂过皮质封面上烫金的书名。

就在我抽取一本厚厚的丶名为《刑狱异闻录》的线装书时,旁边一本更薄丶封面没有任何字迹的灰色册子,被不小心带了出来,“啪”一声掉在地上。

我弯腰捡起那书。

册子没有书名,纸张粗糙泛黄,装订简陋,像是私人手抄本。

出于好奇,我翻开了它。

没有序言,没有目录,开篇就是极其冷静丶近乎法医报告般的笔触,描述一种早已失传,用于逼供的酷刑。

文字极其详尽,甚至带着一种解剖学式的兴趣,描绘受刑者的生理反应丶神经痉挛的细节丶以及最终意识崩溃的过程。

没有情绪渲染,没有道德评判,只有令人头皮发麻的“技术”记录。

我的呼吸骤然停止,血液仿佛瞬间冷了下去。

这不再是史书里语焉不详的“苛政”,也不是小说里夸张的虚构,这是一种近距离的凝视,凝视着痛苦本身,凝视着人性在极致痛苦下还原成纯粹生理反应的瞬间。

我的胃里一阵翻江倒海。

我猛地合上册子,把它塞回书架深处,仿佛那是什麽剧毒之物。

我跌跌撞撞地冲出特藏区,回到灯火通明的阅览室,坐在座位上,心脏仍在狂跳,手心冰凉。

那一刻,父亲临终前的警告,如同惊雷般在脑海中炸响“千万不要去看那些‘不干净’的东西!”

我明白了。

父亲指的,从来不是街头的脏乱,也不是虚构的鬼怪,他指的是真实存在的丶人类施加于彼此的最极致的残忍,是那种一旦被目睹,就会像病毒一样侵蚀灵魂,永久性地玷污内心净土的东西。

那个晚上我失眠了。

黑暗中,那本灰色册子里的文字像冰冷的蠕虫,在我脑海里蠕动。

我开始不受控制地想象那些画面,感受到一种深入骨髓的寒意。

我的无菌世界,第一次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缝。

而我不知道的是,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更多被尘封的“不干净”的真实,正等待着被我不经意间唤醒。

裂缝,终将扩大成深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