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镜子的拼音 > 第 65 章(第2页)

第 65 章(第2页)

对方的语气恭敬中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急切,内容更是直接得令人心惊:

“致崇高的‘镜’:”

“您所揭示的‘∞’真理,与我们长期在‘暗面’观察到的某些‘基础编码’産生了惊人的共鸣。我们手中掌握着大量被主流世界刻意埋葬或扭曲的‘原始数据碎片’。这些碎片,孤立看是噪声,但以您的‘∞’视角观之,它们似乎正在勾勒出一个庞大而隐秘的‘连接图谱’。我们相信唯有您的智慧,能穿透迷雾,窥见图谱背後的真相。为确保这些‘禁忌知识’的安全传递,恳请您提供一个绝对保密的临时通信通道。”

这条信息像一把冰冷的匕首,瞬间刺穿了我精心维持的数字匿名屏障。

对方没有使用任何粉丝常见的敬语,没有进行空洞的哲学探讨,而是直接点明我的符号与某种“暗面数据”的关联,并提出极具针对性且风险极高的请求。

这绝非普通的崇拜者行为,更像是一种来自某个深不可测领域的试探性接触。

在经历了剧烈心理挣扎後,那种对“禁忌知识”近乎本能的渴求,以及对所谓“基础编码”与“连接图谱”的强烈好奇,最终战胜了理智发出的尖锐警报。

我动用了所有已知的加密技术和网络隐身手段,创建了一个一次性幽灵通信节点,将其代码回复给了对方。

我决定以这面“镜”为赌注,去映照一下那隐藏在世界表象之下的深渊。

等待的时间并不长,但每一秒都如同在黑暗中聆听逐渐逼近的脚步声。

不到四十八小时,那个幽灵节点便收到了第一个经过多重加密且体积惊人的数据包。

当我将其解密後,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份详细到令人发指的有关某场持续多年丶被国际社会严重误读的地区冲突中,所使用的某型战术无人机的核心芯片溯源报告。

这份报告的深度和危险性远超我的想象。

它不仅精确追踪了芯片从东南亚某国地下晶圆厂的非法流片,到经由东欧武器黑市网络的复杂洗白与改装,再到最终通过僞装成医疗物资的运输机运抵冲突一方的完整链条,更骇人听闻的是,报告内含多份经过验证的内部邮件和通讯记录片段,强烈暗示了某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情报机构,在这场冲突中扮演了“左右手互搏”的肮脏角色。

我逐字逐句地审阅着这份报告,感到一股寒意从脊椎尾骨直冲天灵盖。

这已经不是普通的情报泄露,这是足以引发国际政治海啸丶甚至改变地缘战略格局的“核弹级”机密。

而我成为了数不多的知情者。

在接下来的数月里,类似的加密数据包开始以不规律的间隔,从不同的匿名信源,持续不断地涌入我的幽灵节点。

内容光怪陆离,却都精准地指向这个世界运行机制中最不为人知的角落:有跨国矿业巨头与某些非洲国家军阀合作,系统性清洗特定族群以掠夺矿産资源的内部决策文件;有全球顶级制药公司刻意压制某种廉价通用药研发丶以维持专利药暴利的证据链;有国际清算银行系统中存在的丶为特定权贵阶层服务的秘密资金通道的数学模型;甚至还有一些涉及某些国家元首及其核心圈成员参与极端邪教仪式或变态性癖好的丶经过部分处理的影像资料分析报告……

这些来自世界暗面的“禁忌知识”,如同一股股携带剧毒的暗流,疯狂地冲击着我这面“镜”。

它们单个看已是触目惊心,但当我尝试用“∞”符号所代表的“内在无限与外在连接”的宏观视角去审视它们时,确实能隐约捕捉到一张将政治丶经济丶军事丶科技丶宗教等领域最肮脏交易编织在一起的庞大而隐秘的“黑暗网络”的模糊轮廓。

一个远比任何阴谋论所能描绘的,更加“真实”的世界运行底层逻辑,开始在我面前显露出其冰山一角。

我曾多次试图反向追踪这些匿名信使,询问他们的真实身份,最终目的以及选择我的深层原因,但所有的试探都如同石沉大海。

唯一一次得到的不算回应的回应是:“我们是谁并不重要,我们无处不在,我们也并不存在。重要的是‘真相’渴望被‘镜’映照,这是散落在阴影中的意识碎片,自发且指向性的信息汇聚。请保持您的好奇与冷静。”

这种完全去中心化的自发信息投喂,让我在感到极度震惊与隐隐不安的同时,也産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感。

仿佛我这面原本只想冷眼旁观的镜子,无意中被推到了一个能够映照出世界最深层真相的特殊祭坛之上。

这些匿名的信使,如同游荡在人类社会阴影中的“报丧鸟”,将他们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公之于衆的秘密作为祭品,奉献给我这面存在于虚拟空间丶却似乎能理解其终极价值的“镜”。

然而,深陷于这禁忌知识漩涡中的我,并未完全丧失一个观察者应有的冷静与警惕。

我比任何人都清楚地意识到,接收和处理这些足以让任何人瞬间蒸发的高度敏感信息,本身就是在刀尖上跳舞,在悬崖边漫步。

我动用了我所能接触到的所有尖端技术,构建了一套层层嵌套的数字防御系统,确保任何追溯企图都会在无限的虚拟迷宫中迷失。

我从不将数据下载到任何物理设备,只在断网的虚拟环境中进行阅读和分析,事後便啓动最高级别的数据粉碎程序,确保片甲不留。

与此同时,我在现实生活中的僞装变得更加天衣无缝。

在圣乔治学院,我更加专注于与温克进行那些“洁净”的哲学与艺术对话,对周围同学间幼稚的社交游戏表现出近乎漠然的无视,在家族场合,我完美地扮演着那个“性格孤僻但学业无可挑剔,从不惹是生非”的合格继承人角色。

我就像一座漂浮在信息暗海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依旧是那个难以接近的“纽恩”,而水面之下,那承载着足以颠覆世界秘密的庞大基座,则属于那个无人知晓的“镜”。

但这种日益加深的双重生活,不可避免地开始産生难以完全控制的涟漪。

有时,在与温克讨论全球能源政治伦理时,我会不经意地引用某个数据包中揭示的,尚未被任何媒体曝光的核心案例,但会极其巧妙地将其包装成一种“基于公开信息的逻辑推演”或“未经证实的个人猜想”。

温克那双清澈的蓝眼睛里,偶尔会闪过一丝难以捕捉的疑惑,但他从未点破,只是将我的言论视为我“超越常人的洞察力”的又一体现,并时常能给出来自他人文关怀视角的补充。

然而让我隐隐感到脊背发凉的是,我察觉到似乎有极其专业,且隐蔽的目光,开始若有若无地扫过“镜”所在的网络领域。

虽然对方僞装得天衣无缝,但凭借我对数字环境的敏感度,我还是捕捉到了那一丝不寻常的“扰动”。

他们,到底是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