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镜流 > 第 35 章(第2页)

第 35 章(第2页)

其次,幻形之域中的意识形态,虽然平静,但它们毕竟是停滞的,它们满足了内在的表达欲,但失去了进化的可能,这算是一种真正的解脱,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永恒禁锢呢?

我无法回答。

也许,对于这些已然破碎的灵魂,能够以他们渴望的形态获得安宁,已是最好归宿。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我意识到,幻形之域的原理,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上帝亚威的部分观点:意识确实需要某种“秩序”或“形式”来获得稳定。

但我提供的“秩序”,是基于个体内在的自我实现,而非外部强加的统一标准。这是本质的区别。

我将部分注意力转回人世。

“偶居”和“镜渊随笔”的运营照旧,但我开始尝试将“内观”和“自我形态表达”的理念,融入与来访者的交流中。

效果似乎比直接的诘问更温和,也更容易被接受。

牧元一也注意到了我的变化,说我最近似乎“柔和”了一些,不再那麽像一把锋利的刀。

我只是欣慰地笑了笑。

幻形之域的宁静并非永恒,我很快发现,那些成功化形的意识,虽然摆脱了原始的饥饿感,但它们的存在本身,依然需要消耗能量来维持形态的稳定。

梦草提供的“内观状态”更像是一种引导和缓冲,而非永久的能量源,这些化形後的意识,如同被装点精美的灯笼,依然需要“灯油”才能发光。

它们能量的来源,似乎是一种从冥府虚空深处汲取的背景辐射,以及彼此之间微弱的共鸣交换,这种能量代谢率很低,足以维持它们平静的存在,但几乎没有任何“盈馀”。

这意味着,它们几乎失去了成长和变化的可能性,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意识标本。

更棘手的问题出现在一些化形後意识体上,它们的形态源于其最深的执念,比如那个化作坦克的士兵,其核心是对“力量”和“征服”的渴望。

在幻形之域中,这种渴望被固化成了形态,但并未消失,当冥府的能量供应偶尔出现细微波动时,这些带有攻击性或吞噬性本质的形态,会本能地试图从周围更“温和”的形态那里掠夺能量,就像一株食肉植物。

虽然这种掠夺行为很快会被领域规则和我自身的干预平息,但这表明,幻形之域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意识的匮乏本质,只是将外在的掠夺转化为了系统内部更精致的能量竞争。

就在我思考如何优化幻形之域的能量循环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共鸣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

诗人时常在幻形之域边缘漫步,吟唱他的诗篇,他的诗句充满对生命丶死亡和宁静的感悟,能量频率纯净而柔和。

我发现,当他吟唱时,附近一些化形为植物或宁静动物的意识体,会微微发光,形态变得更加凝实和安详。

仿佛他的诗篇,成了一种高品质的精神滋养,暂时满足了它们更深层的对“意义”和“美”的渴望。

与此同时,在人世,“偶居”里售出的丶由牧元一倾注了心血和情感的娃娃,以及“镜渊随笔”下那些真正産生了觉悟和共鸣的网友分享的深刻感悟,它们所携带的正向情感,竟然能穿透维度壁垒,産生极其微弱的的涟漪,波及到幻形之域,让一些意识体産生愉悦的波动。

这两件事让我豁然开朗。

意识的“食物”,或许不仅仅是中性的能量,还包括高质量的情感丶智慧和美的共鸣,幻形之域缺乏的,可能不是基础能量,而是这种能提升意识品质,带来满足感的“精神食粮”。

这个发现为冥府的运作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我开始有意识地引导这种双向滋养。

在冥府,我鼓励诗人更多地创作和吟唱,并将他的诗篇能量像播种一样,定期撒向幻形之域。

我甚至尝试将一些关于自然和哲学的意识片段转化为类似“背景音乐”的能量场,弥漫在域中。

在人世,我更加专注于“偶居”和“镜渊随笔”的工作。

我不再仅仅追求“唤醒”,更注重引导人们産生真诚的感悟丶创造性的表达和利他的情感。

我意识到,每一个被开化的个体,其産生的正面情感,不仅对他们自身有益,其溢出的部分,竟能穿越生死,成为滋养冥府那些迷失意识的涓涓细流。

冥府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收容所,而是与人世形成了一个基于意识能量品质的共生系统。

然而这种微妙的变化,似乎也引起了一些存在的注意。

上帝亚威的沉默变得愈发意味深长,祂一定感知到了冥府与人世之间这种新型的丶不依赖于祂的“恩赐”的能量流动。

这种基于个体内在觉醒和相互滋养的模式,无疑是对祂那种“自上而下”的救赎观的巨大挑战。

祂的按兵不动,更像是在观察和评估,或许也在寻找这种新模式的弱点。

而“路西法兄弟会”的残馀势力,活动模式也发生了改变。

他们似乎放弃了大张旗鼓的祭,转而开始秘密地收集人世间的负面艺术丶绝望文学和充满怨恨的遗物,他们不再试图召唤“路西法”,而是在尝试构建一个负面的共鸣场,试图用集中的怨恨和绝望的能量,来腐蚀甚至反向吞噬冥府幻形之域的那些平静意识。

这说明他们背後有高人指点,开始理解意识能量的更深层运作法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