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登上寺中的高塔,裴翊问:“你是让符昶去请明微了?”
明微家正巧在附近,若是能帮上些忙,将来或许也能多些转圜之便,她这点助人的机巧心思也是逃不开他的思量,摇摇他的衣袖,“我自作主张了,借你的人用一下,世子莫怪。”
他擡起手,轻点她的额头,“什麽我的人,我的都是你的。”
铎铃声声,高塔之上,显州景致尽收眼底。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是一个新的都城,去绘就渤海新的宏图画卷。
她望着远处正在建造的宫殿飞檐,忽而问道:“你说,远方,会跟这里不一样吗?”
裴翊心知,她说的并不是什麽远处的地方,而是远处的将来。
“那里,会比这里更好。”
过了一阵子,他们下塔之时,正有部下上来禀告:“世子,符都尉回来了。”
明微随符昶而来,将情况说明後,明微欣然应允,便去看那绢帕中的粉末。
细细瞧过那粉末的性状,辨认过气味,明微答道:“是洛神花熬制的水,此花独特之处在于,遇水会变红。”
也就是说,有人提前将花液涂在佛像的眼下,恰逢雨天,空气潮湿,花液显出红色,便好似佛像流出血泪一般。
符昶闻听慨道:“好嘛,僞作灾异,厚颜无耻。”
“世子!”有部下急急来报,“大佛後身有块石板下是空的,疑有密道。”
大家走了几步,隽清忽然停住,“密道?”
裴翊回头,“想到什麽了?”
“我想起来了,”隽清说:“司里的密档好像记载,建国初期,为防形势变故,曾计划在王城下修建一条密道直通外面,可後来没有相关的记载,我以为是没有建造,难道真的有?”
石板已被揭开,衆人点了火烛,小心地下到下面。
大佛果然中空,正中有一根立柱,可供攀爬,大略起到支撑和方便修缮之用,想来歹人正是通过此法僞作大佛流泪之幻状诓骗世人,扰乱人心。
而大佛的相反方向,是一条幽深的通道,走着走着,符昶看到尘土间有一些零散的白色粉末,微微有光泽,“这是什麽?”
明微小心地用绢帕取了些粉末查看,“是硝粉,一般是用来做颜料的。”
符昶“哦”了一声,“那大概是建这佛寺时遗留的原料吧。”明微将绢帕收好,一擡头便下意识惊呼了一声,衆人循声看去,密道前方转弯处,竟是露出一双人的脚来。
是一名穿着青灰色僧衣的男子,人已经死了,奇怪的是,此人却没有剃度。
观静禅师双手合十叹道,“遍寻不到,未曾想遭此劫难。”
裴翊问:“此人是寺中僧人?”
观静摇摇头,“这位康施主算不上寺中僧人,他原是信衆,家中有妻儿,数月前却来到寺中请求出家。”
“有家有室的要出家当和尚?”符昶一脸迷惑。
“康施主尘缘未了,寺中没有应,他却坚持,只得先让他做个俗家弟子,在厨房帮忙,哪知却失踪了。”
符昶自言自语:“难道是他做的?为什麽?又是怎麽死的?”
隽清问观静:“大师可知他的俗世姓名?”
“康平梁。”
第二日,海东青带回了张玄度的回信,信中确认这条密道的确是高王时期秘密开凿的,连通王城与显州,以备不时之需。康平梁此人或应为当年密道开凿匠作监康鸿之後人,据查密道完工後,康鸿之失踪,後按身死抚恤家眷。
历代建造王陵,不少为封匠人之口而杀之,此道之机密,比之王陵,有过而无不及,难道康鸿之之事,亦类此?
衆人不约而同地想到这个可能,如果是为了报仇,这似乎是一个解释,但康平梁又为何身死?
密道很长,部下一直在往前搜寻线索,此时有人回禀:“禀世子,发现一只银铤,似乎是什麽人落下的。”
那银铤看起来十分眼熟,隽清想到一个可能,“似乎是铁矿案中那一批银子。”
“看来玄灲早就发现了这条密道,并通过它暗中向王城运送银钱。”
“那康平梁是玄灲所杀?”
“如果玄灲利用这条密道,寺中就一定会有玄灲之人里应外合,裴翊问观静:“大师,除了康平梁,寺中可还有其他人失踪?”
“失踪……没有了,不过有一人前几日恰好出去云游了。”
“世子!”又一个部下急急回来,“密道中靠近王城方向发现此面具。”
那是当初雪祭行刺的时候,涂南留下的雪神面具,看来玄灲正是通过此密道得以脱逃,怪不得当时布下天罗地网都没能搜捕到涂南与海三娘。
“世子,已去康家查访,其家人对相关事一无所知,但在家中找到这个,请世子过目。”
部下递来一个铜符,尚有斑驳划痕,看起来有些年头了。
顾维看了看,“这个应该是信部的前身匠作署发下的符信,以证身份,按理说,工期结束会收回的。”
“那就是说,还没有结束,”裴翊说:“看来康氏一族有可能世代守护这条密道。康平梁应该是发现此道为玄灲所用,欲阻止,却遭杀害。”
“如果那个假扮僧人杀害康平梁的人是涂南的话,他有可能通过密道向王城那边去了,此事需尽快回禀主上。”裴翊说道。
符昶问:“可这件事牵扯的东西太多,要怎麽向百姓解释呢?”
隽清说:“有的时候,世人需要的,不是真相,而是念想。”
几日後,又是阴雨绵绵的一天,佛像掌心忽然绽开红色的莲花,寺中信衆拜伏,世人传为瑞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