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阳光移动着轨迹,悄无声息地划过书页。余年保持着端坐的姿势,目光却并未聚焦在文字上,他的思绪早已飘远,与书中的道理激烈地碰撞、交融。
《传习录》中反复强调的“知行合一”,不再是纸上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了鲜血淋漓的回忆,拷问着他过去的每一次抉择。
他想起了自己最初现阿尔法科技专利风险时的“知”。他“知”道这有问题,也“知”道作为律师有披露的义务。于是,他“行”了——他选择了秘密备份证据,并试图在评审会上巧妙地披露。
“现在想来,那时的‘知’,是何等浅薄!”余年心中豁然开朗,带着一丝苦涩的明悟。“我只‘知’风险存在,却未能深刻‘知’晓这风险背后牵扯的庞大利益网络,未能‘知’晓徐文渊、楚啸天乃至其背后资本力量的决心与手段。我的‘知’,停留在技术层面,是孤立的、静态的。”
“因此,我的‘行’也必然是孱弱的、割裂的。”他继续剖析着自己,“我将‘备份证据’、‘巧妙披露’视为‘行’,但这‘行’与我对抗不公、揭示真相的终极之‘知’,是脱节的。它更像是一种技术性的操作,缺乏贯穿始终的‘主意’。”这就像一艘没有明确航向的船,虽有风帆,却随时可能被风浪打翻。
他又想起了在社区法律服务中心处理案件的日子。那时,他帮王翠兰争取劳动补偿,帮赵娜分析离婚房产,每一个案子他都尽心尽力。那是另一种“知行”。他“知”道法律应为弱者服务,便踏踏实实地去“行”,去倾听,去奔走。那种“行”是纯粹的,因为“知”是坚定的,行动与信念高度统一,所以虽然忙碌,内心却是充实而平和的。
“为何前后反差如此之大?”余年扪心自问。
答案似乎就在书中——“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在与楚啸天的斗争中,他缺失的,正是那个清晰、坚定、能够统领一切行动的“主意”!这个“主意”不仅仅是“我要赢”,而是“我为何而战?”、“我的边界在哪里?”、“我最终要达成什么样的局面?”。这个“主意”必须是源于他内心最本真的“良知”,是对公平正义不容置疑的信仰,而不是被愤怒、恐惧或个人得失所污染的情绪。
“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这段话如同甘霖,浇灭了他心中因过去“失误”而产生的焦躁。他明白了,“知行合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在“事上磨练”出来的。过去的他,“良知”和“知见”都还不够“扩充”,所以在面对楚啸天那种级别的对手时,才会显得力不从心。
而现在,经历了被构陷、停职、调查,亲眼目睹了张律师的悲剧,他的“良知”被残酷的现实反复捶打,对世情的“知见”也远比过去深刻、开阔。他“知”道了对手的底线可以有多低,也“知”道了这不是一场单纯的法律诉讼,而是一场综合实力的较量。
“那么,我今日之‘知’是什么?”他问自己,眼神越来越亮。
“我‘知’,此心光明,扞卫法律尊严之志不可移。”这是价值层面的“知”,是“主意”。
“我‘知’,楚啸天及其背后势力,乃我必须清除之障碍。”这是目标层面的“知”。
“我‘知’,单打独斗、仅凭法律条文,难以撼动其根基。”这是方法论层面的“知”。
“我‘知’,需团结一切力量,需善用规则,甚至需洞察和引导规则之外的势。”这是策略层面的“知”。
这个全新的、更为复杂和深刻的“知”,自然呼唤着一种全新的“行”。它要求他的“行”必须更有韧性、更有智慧、更有力量。它要求他将内心的光明,转化为足以破开黑暗的利剑。
他缓缓合上《传习录》,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力量。思想的迷雾已然散开,前路依旧艰难,但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主意”,并且清楚地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步“行”,都将是为了将这个“主意”“扩充到底”。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熙攘的人群。他知道,他不能再仅仅作为一个法律的执行者去行动,他必须成为一个布局者,一个造势者。他的“行”,需要更广阔的舞台,更需要将《传习录》中修养的“心学”,与现实中破局的“实学”结合起来。
这个念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思维的另一扇门。他想起了书架上另一套同样厚重的着作——《毛泽东选集》。他曾粗略翻过,更多是出于一种知识储备,从未像现在这样,带着明确的问题和寻求方法论的目的去阅读。
他抽出第一卷,拂去封面的薄尘。这一次,他没有从那些宏大的篇章开始,而是下意识地翻找,最终目光落在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的几句话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桥或船的问题……”余年低声重复着,眼中闪过一丝明悟。
《传习录》给了他内心的力量与方向(“过河”的决心与目标),让他“知”其所以然;而《毛选》此刻仿佛在向他揭示,该如何寻找和打造那渡河的“桥”与“船”,让他“行”其所能然。
他之前不就是因为找不到“桥”和“船”,才在湍急的河流前感到绝望和无力吗?楚啸天拥有资本与权力的“巨轮”,而他,之前只有一叶扁舟和满腔热血。
但现在,他隐隐感觉到,真正的“桥”和“船”,或许就隐藏在对事物矛盾深刻的剖析中,隐藏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策略中,隐藏在“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智慧中。
他将《传习录》与《毛选》并排放在桌上。一本直指本心,提供原动力与价值锚点;一本洞察现实,提供方法论与斗争武器。一内一外,一心一物,看似迥异,却在此刻,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奇妙地交融在一起,共同构筑起他面对未来狂风暴雨的思想基石。
他知道,单纯的内心强大还不够,他需要将这份强大,转化为克敌制胜的、实实在在的力量。思想的淬变,才刚刚开始。他拿起笔,在崭新的笔记本上,郑重地写下了四个字:知行合一。而在其下,又添上一行小注:寻找渡河之舟。
喜欢明暗法则请大家收藏:dududu明暗法则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