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幸而对方似乎并不好战。
&esp;&esp;赵臣中就有人就认为:
&esp;&esp;“这一代的秦王和秦相,或许与那齐王齐相是一样的。只想偏安一隅,没有什么大的野心。”
&esp;&esp;没野心好啊,这样就不会妨碍赵国争霸中原了。
&esp;&esp;但为了防止秦国出来搅浑水,赵王还是决定继续派人去挑拨秦国内乱。这样秦国自顾不暇,就不会侵犯中原了。
&esp;&esp;另一边的楚王却有不同的看法。
&esp;&esp;楚王和春申君分析:
&esp;&esp;“那秦正到底想不想夺位?还是说他认为时机尚且不成熟,想再等待一些时日?若是后者,寡人怀疑他图谋甚大。”
&esp;&esp;先蛰伏慢慢夺取王位,这样的人有足够的耐心和野心。等他成功登基,肯定不会甘心龟缩关中,必然要出来攻伐天下的。
&esp;&esp;这对楚国来说,不是什么好消息。
&esp;&esp;春申君思忖:
&esp;&esp;“臣以为,秦正如今权势太盛,即便他不想夺位,秦王也不一定能容忍他。且臣听闻秦王的太子年少聪慧,就连秦正都夸他非池中物。”
&esp;&esp;楚王懂了:
&esp;&esp;“哪怕秦王能忍下秦正,等太子长大,他也不会放任秦正一家独大的。到时候说不准还会来一场二人之间的争权,这便是我楚国的机会。”
&esp;&esp;最好的局面莫过于现任秦王英年早逝,然后军政大权托付给秦正,太子因年幼只能做个傀儡君王。
&esp;&esp;等到太子长成,他们楚国就可以坐看两人相争了。
&esp;&esp;楚王隔空和赵王达成了共识——要尽量挑起秦国内乱,避免秦国出来瞎掺和。
&esp;&esp;扶苏被这些来劝他防备相邦的人弄得不厌其烦:
&esp;&esp;“以后不见这些六国来的贤才了!”
&esp;&esp;有本事的没几个,天天整这些歪门邪道,实在是烦人。
&esp;&esp;太子政替他翻看奏章:
&esp;&esp;“不见就不见吧,仲父也说没什么好见的。”
&esp;&esp;始皇其实已经替儿子挡掉了不少。
&esp;&esp;真有本事的,史书上自然有姓名记录。谁都没听说过的人,除了少数当真是沧海遗珠外,其他的基本就能力一般了。
&esp;&esp;听说爱子被他们烦得不行。
&esp;&esp;始皇便道:
&esp;&esp;“以后这些人,推给朕去见就是。”
&esp;&esp;扶苏不同意:
&esp;&esp;“阿父已经很忙碌了,如何能让他们去叨扰您?”
&esp;&esp;扶苏干脆出了一张考卷,列举了一堆刁钻的问题。以后再有人来,就把卷子一发,让他们都答题去。
&esp;&esp;这样扶苏就只需要看答卷了,回答得不错的,再叫来觐见。
&esp;&esp;太子政拿起卷子看了一眼:
&esp;&esp;“各国车轮之间的间距不同,往来通行不便,如何能使各国同意更改车轮间距,做到天下同轨?”
&esp;&esp;——车同轨。
&esp;&esp;古代土路走久了会留下深深的车辙印,各国左右车轮间距不同,别国的车子进入本国进内,就容易一边陷入车辙中、另一边还在高高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