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霓正式入职一线主持序列的第一天,台里的公告栏前围满了人。“苏霓牵头筹备新晚间新闻评论栏目《时代声音》”的红色标题,让年轻员工们兴奋地交头接耳——不少人悄悄托李建军递话,想逃离赵德海旧部把持的“死水部门”,哪怕只是做外聘人员。可这份热度没持续到傍晚,周丽华的办公室里,暖光灯下的气氛已冷得像冰。
“栏目组成员由台里统筹安排,你只负责出镜主持,内容和团队管理不用操心。”周丽华将名单推过来时,指尖因紧张而泛白。苏霓扫过“核心编导:王磊、刘芳”“制片人:张维民”的名字,瞬间了然——王磊去年辩论赛还帮腔指责她“不守规矩”,张维民更是赵德海心腹,当年中秋晚会事故“甩锅临时工”的报告就出自他手。
“周主任,按台里《新栏目组建办法》,我有权参与核心人员选拔。”苏霓把名单推回去,语气平静却带着锋芒,“您给的团队里,没一个做过新闻评论;要是只让我念别人写的稿子,这栏目不如叫‘时代复读机’。”
周丽华避开她的目光:“这是班子会决定,先试试。”话落,她又补了句:“对了,台里有规定,非编制人员原则上不允许进入核心演播区,你们要是找外聘,得提前报备审批。”
这句话像根刺,苏霓瞬间警觉——她早就计划让李建军联系外聘团队:之前合作过的高清摄像老吴、擅长应急导播的小林,还有做灯光设计的小谢,这些人都是业内精英,却因不愿依附赵德海派系,一直没进编制。“我知道了。”苏霓没再多说,转身就给李建军消息:“尽快敲定外聘团队,合同里注明‘参与《时代声音》全流程制作’,报备材料我来准备。”
可报备流程刚启动,阻力就来了。三天后的筹备会上,张维民故意难:“第一期选题就谈‘青年主持人职业道德’,正好拿‘临时工擅自登台’当案例。”全场目光齐刷刷射向苏霓,她却点开投影,亮出央视《新闻纵横》的改革报道:“不如探讨‘制度滞后时,媒体人该如何抉择’?用旧尺子量新路,只会把观众量走。”
会议不欢而散。当晚,李建军就带来坏消息:“报备材料被打回来了,说‘外聘人员资质待审核’;还有,号演播厅被技术科占了,说是周主任安排的‘设备维护’,至少要一周。”苏霓翻出过往新栏目记录,现同类型节目外聘报备从未卡过壳,她盯着“设备维护”的通知,冷笑一声——这哪里是维护,是怕他们用演播厅。
次日,苏霓去财务科申请预算,又被卡住:“新栏目无历史数据,得等评估。”她抱着一摞文件往图书馆走,却撞见陆承安。“他们怕你用外聘团队打破格局,更怕你找到钱。”他递来《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指尖点在“市场化合作”条款上,“要么放弃,要么自己找活水,再备个备用场地。”
苏霓瞬间有了思路。她连夜写好《<时代声音>市场化合作方案》,提出与康达家电联合冠名——这家刚拿外资注资的企业,老总陈总早想借媒体提升品牌调性。方案里特意加了两条:一是外聘团队参与制作的合法性需台里认可,二是若号演播厅无法使用,企业协助协调备用场地。
李建军很快牵线,陈总亲自来电:“五十万我投了,但要外聘团队保证质量,你们亲自主持。”苏霓立刻把合同给陆承安审核,他连夜标注修改:“明确‘内容导向权归栏目组’,再加三方共管账户,别让资本或台里卡脖子。”
签约仪式当天,台里班子会吵成一团。周丽华急得站起身:“外聘人员太多不合规,号演播厅也没维护好,不能让他们录!”台长却盯着到账凭证:“中央都在推媒体改革,有人愿意投钱,为什么不试?让技术科三天内腾演播厅,外聘报备特批。”
散会后,周丽华拦住苏霓,语气复杂:“你赢了这次,但非编制人员进核心区的规矩,台里没松口。”苏霓心里一沉,却没露声色:“规矩是为节目服务的,不是为了卡人。”
当晚,苏霓收到李建军消息:“康达帮我们联系了市广电培训中心,备用演播厅设备比台里还新;外聘团队也都到位了,就等进号演播厅彩排。”她看着窗外号演播厅亮着的灯,指尖划过陆承安来的《影视工作室政策解读》,忽然明白——周丽华没松口的“非编制规矩”,早晚还会成为阻碍。
果不其然,三天后,当李建军带着外聘摄像老吴、导播小林往号演播厅走时,就被拦在了门口。周丽华的声音透过对讲机传来,冰冷得没有一丝温度:“台里有新通知,非编制人员不准进核心演播区。”
喜欢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请大家收藏:dududu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