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八零女主推荐 > 第56章 谁在听都在听(第1页)

第56章 谁在听都在听(第1页)

吴教授的笔尖在稿纸上疾走,犹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着一个个看似寻常的社会现象。

连续三天,他几乎是废寝忘食,将课堂上那场石破天惊的讨论,以及后续收集到的学生反馈,全部熔铸成一篇万字长文。

标题他反复斟酌,最终定格在——《底层证言的传播韧性——以〈破晓者〉为例》。

这已不仅仅是一份课堂纪要,而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学研究报告。

报告完成的当天,他就提交给了校学术委员会,并在附信中郑重建议,以此为基础,申报本年度的省级社科重点课题。

消息很快在院系里传开。

一位平日里关系不错的同事悄悄将他拉到一边,压低声音劝道:“老吴,你这是何苦?这种敏感案例,沾上了就是一身麻烦,躲都来不及,你还主动往上凑?”

吴教授扶了扶因连续熬夜而滑落的眼镜,镜片后方的双眼虽然布满血丝,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

他平静地看着对方,一字一句地说道:“老李,如果连大学的课堂都开始回避真实、恐惧讨论,那我们耗费巨资修建的教室,和画地为牢的围墙又有什么区别?”

同事哑口无言,唯有长叹一声,摇着头离去。

这股由学术圈点燃的火星,并未就此熄灭。

吴教授深知,单纯的学术探讨力量有限,他将报告的副本,通过一位在妇联工作的老同学,辗转送到了陶主任的办公桌上。

陶主任花了整整一个下午读完报告,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最终,她拿起红笔,在报告的封面上写下一行遒劲有力的批注:“此文观点深刻,材料翔实,推荐给宣传口的同志们一读。”

几乎在同一时间,千里之外的省城,《南方日报·内参》编辑部内,资深主编唐洁的目光,被一份来自基层的简讯牢牢吸引。

简讯标题平平无奇——《关于部分高校出现异常聚集观影现象的报告》,但“异常聚集”和“破晓者”这几个字,像警钟一样敲响了她从业二十年来锻炼出的新闻直觉。

她立刻指示手下,动用一切资源调取《破晓者》第一期的电视版录像。

一个小时后,画面在编辑部的小电视上亮起。

随着王志远那克制而又充满力量的叙述展开,整个办公室陷入了一片沉寂。

唐洁的表情愈凝重,她敏锐地意识到,这绝非寻常的个人控诉。

“电视版是被剪辑过的,”她熄掉手里的烟,“味道不对,肯定有更原始的版本。”

她拨通了一个老记者的电话,对方曾在市电视台工作多年。

半天之后,一盘没有任何标识的录像带,被专人送到了她的手中。

深夜,唐洁独自一人在审片室里,将那盘神秘的录像带塞进了机器。

当王志远未经任何修饰的、长达数小时的完整陈述伴随着粗砺的画面扑面而来时,她感到一种久违的震撼。

那不是煽动,更不是抱怨,那是一个正直的工程师,用十年的血与泪,为这个时代敲响的警钟。

第二天一早的选题会上,面对众人的疑虑,唐洁直接将录像带往桌上重重一拍,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这不是煽动,这是预警!我们的责任,不是捂住耳朵假装听不见,而是要让更多需要听见的人听见!”

她斩钉截铁地做出决定:“这一期内参头条就做它。标题我都想好了,就叫《一位工程师的十年醒悟》——节选他三段最核心的陈述,附上吴教授那篇报告的专家点评部分。我们不添油加醋,只做事实的搬运工。”

风暴的另一中心,陆承安的嗅觉甚至比唐洁更为敏锐。

当《破晓者》的热度开始从线下向线上蔓延时,他就已经预判到,官方一旦反应过来,必然会追查这条灰色的传播链。

他立刻联系了阿珍,下达了一个明确的指令:“销毁所有签收记录,一张纸都不能留。从现在开始,启动‘活水计划’。”

所谓的“活水计划”,就是一套全新的流通模式。

所有流通点不再接受新的预订,而是采用“以旧换新”的方式:只有归还上一期的录像带,才能领取最新一期的内容。

这不仅大大降低了传播失控的风险,也形成了一个稳固而封闭的分享闭环。

做完这一切,陆承安并未就此罢手。

他反其道而行之,亲自起草了一份《民间文化资料共享伦理声明》。

声明中,他详细阐述了《破晓者》系列录像带“非营利性、闭环流转、知情同意”的三大原则,强调其目的在于记录与反思,而非商业牟利或煽动对抗。

写完后,他将这份声明全文,以公开信的形式,堂堂正正地寄往了市文化执法大队进行备案。

阿珍对此大为不解:“安哥,我们这么做不是自投罗网吗?”

陆承安笑了笑,眼神里透着一股运筹帷幄的从容:“阿珍,记住,越是想在黑暗里做事,越要把一盏灯放在明处。我们不藏,也不躲。我们只是在做一件对的事,为什么要怕他们知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内参上报的第七天,一通来自省委政研室的电话,打进了市委办公室,线路被直接转接到了高书记的案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