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指南一旦出台,将成为整个行业的规范性准则。
在草案讨论会上,面对一众体制内的专家学者,苏霓只坚持加入了一条核心条款:“内容生产者,应享有与其在公共传播中所做出的实际贡献,相匹配的话语权重。”
这短短一句话,无异于平地惊雷。
它直接挑战了“谁是布者,谁就拥有最终解释权”的传统铁律。
草案上报后,立刻在相关部门内部引了激烈的争论。
“这简直是让外人来占领我们的阵地!”“话语权是生命线,岂能轻易让渡?”反对的声音异常强大。
陆承安早已预判到了这一切。
就在争论最激烈的时候,他动用了自己多年商界积累的顶层人脉,联络了国内最顶尖的三位法学教授。
一篇题为《论多元传播主体与主流叙事框架的共生关系》的重磅文章,在第二天清晨的《法制日报》头版赫然刊。
文章从法理、社会展和国际传播等多个维度,深刻论证了吸纳民间优质内容、尊重创作者话语权的必要性与合法性,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倒逼之势。
那些反对的声音,在这篇权威的学术檄文面前,瞬间显得格局狭小,不合时宜。
风向,再次被强行扭转。
不久,市委宣传部召开了一场高规格的专题研讨会。
会议名单上,破天荒地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身份备注——“体制外代表:苏霓”。
会场庄重肃穆,每个人面前都摆着厚厚的材料。
轮到苏霓时,她却缓缓起身,身上是一袭再简单不过的素雅黑裙,手里没有带任何ppt或讲稿,只握着一支小小的录音笔。
她按下了播放键。
“您好,打扰一下,想问您个问题,您觉得现在的电视节目,应该听谁的?”
录音笔里传出嘈杂的街头背景音,和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回答。
“听专家的呗,他们懂得多。”
“听老百姓自己的吧,别老说那些我们不关心的大话。”
“听数据的?哪个收视率高就说明大家爱看啊。”
“谁说的有道理就听谁的!”
答案五花八门,但听到最后,所有人现,这些声音里有一个惊人的一致内核——“听真话的。”
录音播放完毕,全场寂静。
苏霓关掉录音笔,目光清澈地望向坐在主位的高书记。
“书记,各位领导,我今天来,不是想证明谁对谁错,更不是要来取代谁。”她的声音回荡在偌大的会议室里,“我只是想用事实证明一件事——人民真正需要的声音,完全可以,也应该由人民自己来参与传递。”
掌声,从高书记那里第一个响起,随后蔓延至全场。
会后,高书记单独留下了苏霓,只说了一句话:“小苏,明年全市的宣传工作会议,你来做主旨言。”
走出市委大楼,夜色已深。
陆承安的车早已等在路边,他没有立刻动引擎,而是递过来一份装帧精美的新文件。
封面上写着:《声浪文化产业园项目建议书》。
苏霓翻开,一张震撼人心的规划图映入眼帘。
一栋极具未来感的波浪形媒体大楼拔地而起,而在大楼前方,一片开阔的市民广场,被命名为——“言广场”。
她抬起头,透过车窗,远远望向那座灯火依旧森严的电视台大楼,那是她曾经拼尽全力想要挤进去的地方。
她轻声开口,像是在对自己,也像是在对陆承安说:“以前我以为,能站到那座塔的顶端,才算成功。”
她的目光,落回到规划图上那座属于未来的“声浪大楼”上,嘴角勾起一抹释然的弧度。
“现在我终于知道,真正的成功,不是走进去,而是让那座固若金汤的塔,开始模仿你的光。”
话音刚落,她的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一条来自黄志远的消息。
没有文字,只有一张照片。
照片上,是电视台内部刚刚挂牌的“媒体创新实验中心”,而中心崭新的logo,赫然是一个被声波环绕的“言”字,与声浪传媒的徽章,一模一样。
苏霓笑了。
就在这时,手机再次震动,屏幕上弹出一条新的消息提醒,信人是陆承安。
内容只有一句话:
“旧的序章已经结束,新的剧本,该开场了。”
苏霓的目光微微一凝
喜欢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请大家收藏:dududu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