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卷过光秃秃的山梁,出呜咽般的声响。
风云寨后山,一处背风且视野开阔的山坳,被开辟成了临时的射击训练场。
简陋的胸墙后,特战排和守备排共计八十二名战士,分成六个班,匍匐在冰冷的土地上,面前摆放着他们崭新的ak突击步枪。
每个人的眼神都紧盯着前方山坡上竖立的不同距离的靶标——木牌、瓦罐、甚至画着膏药旗的草人。
萧然、李振彪、孙铁柱、猴子等人站在后方高处,手持望远镜观察。
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和期待。
“狙击手选拔,开始!”萧然的声音通过简易扩音筒传遍山坳,“规则:每个班,由班长负责自行推选或比试,选出一名枪法最好的!担任本班专职狙击手!入选者,配带八倍镜狙击步枪,无限量供应手枪子弹,享受全寨最优伙食!现在,各班长组织!”
命令一下,六个班立刻行动起来,气氛瞬间变得火热而充满竞争。
特战排一班班长张大山扫视手下:“谁觉得自己行?站出来!别藏着掖着!”
几个老兵互相看看。最终,一个身材精瘦、眼神锐利如鹰、手指关节粗大的汉子默默出列:“班长,我叫张骞,俺想试试。”
张骞在参军前,可是寨里有名的老猎户,枪感极好。
“好!张骞!打那个三百米外的瓦罐!”张大山指着目标。
张大栓沉稳地趴下,据枪,调整呼吸,瞄准片刻。
砰!
三百米外的瓦罐应声而碎!
“好!”一班战士齐声喝彩。
“还有谁?”张大山问。无人再应声。张骞的枪法,一班公认。
另一边,特战排二班班长刘黑娃嗓门洪亮:“想摸带镜子的长枪?看真本事!一百五十米,人头靶(草人头部),三子弹,环数最高者上!”
几个自认枪法不错的战士立刻报名。
一阵噼啪作响的枪声过后,一个叫王铁柱的老兵,他原东北军机枪副射手,眼力好,以两命中眉心,一命中咽喉的成绩拔得头筹。
再看特战排三班,副排长兼三班班长侯亮平看着手下:“都别怂!两百米,移动靶,看见前面用绳子拉着晃动的木牌吗?谁打得准谁上!”
移动靶难度大增。几个战士射击,脱靶或只擦边。
一个看起来有些文弱、但眼神异常专注的年轻战士赵小虎,深吸一口气,目光紧紧锁住晃动的靶子,预判轨迹。
砰!砰!砰!
三枪,两枪命中靶心附近!成绩最好!
“行啊!小虎!深藏不露!”猴子拍了他一下。
守备排一班:
班长是个o岁的稳重老兵陈石:“俺们守备排也不能让人看扁了!一百米,固定靶!三枪,看谁打的窟窿眼儿最集中!”
一番比试,一个叫孙满仓的壮实汉子,以前是炮手,臂力特别稳,以几乎重叠的三个弹孔胜出。
守备排二班:
班长周青山,是整个队伍里面少数几个读了高中的人:“两百五十米!打那个小木桩!限两枪!”
距离远,目标小。几个战士尝试,大多脱靶。只有一个沉默寡言、名叫李二牛的战士眼神像钉子趴下,调整姿势很久,才扣动扳机。
砰!
木桩纹丝不动。
“唉…”众人叹气。
李二牛没动,又瞄了更久。
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