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冬日笼罩在湿冷的雾气中,码头上却是一片肃穆与喧嚣。汽笛长鸣,轮船靠岸,林文澜率o军军部人员踏上山城的土地。江风卷着水汽扑面而来,与晋西干冷的朔风截然不同,仿佛预示着另一种战场。
“立正——!”
码头上仪仗队持枪肃立,军乐队奏响《胜利进行曲》。一名佩戴中将领章的军官快步上前,敬礼道:“林军长,卑职军委会侍从室副主任陈卓,奉委座之命特来相迎!”
林文澜还礼,目光扫过码头周围——除了仪仗队,还有不少记者和围观民众,更有一些身着中山装、眼神锐利的人物隐在人群中。他心中冷笑:这场“荣归”,从登岸起便是一场大戏。
“陈主任辛苦。”林文澜与他并肩而行,低声道,“文澜何德何能,劳委座如此厚待?”
陈卓笑容热络:“委座常说,文澜兄是他最得意的学生之一。此次晋西苦战,牵制日军重兵,又巧妙脱离阎长官的……呃,束缚,实乃党国楷模!”他语带双关,显然对晋西内情心知肚明。
车队行至黄山官邸,蒋介石已在云岫楼前等候。见到林文澜,他罕见地露出笑容,用奉化乡音道:“文澜,侬来了。”
这一声乡音,让林文澜心头一热:“校长……”
“晋西的事,吾晓得了。”蒋介石拍拍他的肩,“阎百川不成器,与日本人勾勾搭搭,还克扣嫡系部队粮饷!侬受委屈了。”
“为学生不委屈,只是可惜了那些埋骨晋西的弟兄……”
蒋介石叹息一声:“所以这次调侬回来,是要侬重整旗鼓!军委会已决定,以o军为基干,扩编为第集团军,全美械装备,优先补充兵员!”他目光锐利,“侬要给吾带出一支铁血劲旅,将来反攻,侬就是先锋!”
授勋典礼在军委会大礼堂举行。
将星云集,镁光灯闪烁。林文澜踏上红毯,胸前的“青天白日勋章”与“国光勋章”交相辉映。当他向蒋介石敬礼时,台下掌声雷动。
但在这片荣光之下,暗流始终涌动。
典礼后的酒会上,几名系大佬“不经意”间提起:“听说林军长在晋西时,与八路军往来甚密?还赠送过药品?”
林文澜举杯轻笑:“阎长官连弹药都不肯给,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若论‘往来’,阎长官与日军司令官的茶会,才真叫频繁。”一番话软中带硬,对方顿时语塞。
更棘手的是整编过程中的明争暗斗。
军需署长周鸣涛打着哈哈:“林军长,新装备还在印度仰光港呢!眼下只能先拨点旧枪应应急。”
兵役署长徐思平则哭穷:“各省壮丁名额已满,新兵至少要等三个月……”
林文澜不动声色,当夜却直奔蒋介石官邸。
次日,军需署和兵役署便接到委员长手令:“第集团军补给兵员事宜,若有延误,军法从事!”
周志宏忍不住感慨:“还是校长的手段厉害。”
林文澜摩挲着中正剑的剑柄:“校长要的是一把快刀,我们就要做最锋利的那把。但握刀的手……绝不能让别人扳动分毫。”
真正的转机来自美国军事观察团。
团长包瑞德上校在参观o军训练后,对林文澜的战术思想极为赞赏:“林将军,你的部队是中国少数懂得运用美式装备的军队!我认为应该优先装备你们!”
很快,一批新式武器通过驼峰航线运抵昆明——加兰德步枪、勃朗宁自动步枪、o毫米迫击炮……虽然数量有限,却让部队士气大振。
林文澜站在北碚训练场上,看着士兵们操练新战术。周志宏递来花名册:“军座,按照您的吩咐,原o军骨干已全部安置在关键岗位。另外,‘金蝉计划’转移的技术人员陆续报到,炮兵和装甲兵教导队已初步组建。”
“很好。”林文澜望向远处,“告诉兄弟们,授勋不是结束,是开始。我们要在最短时间内,把第集团军磨成一把真正的利剑!”
他顿了顿,声音转冷:“还有,给阎百川个电报,就说……谢谢他‘送’我们南下。这份人情,他日战场必当回报。”
江风猎猎,吹动林文澜的披风。重庆的灯火在身后绵延,而他的目光已投向更远的战场——那里有未雪的家仇国恨,有待续的铁血荣光。
(第三章完)
喜欢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请大家收藏:dududu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