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穿越民国救革命烈士 > 第83章 进军缅甸(第2页)

第83章 进军缅甸(第2页)

李锦的目光扫过每一位部下:“诸位,这是一场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挑战。第集团军能否延续辉煌,中国军队能否在国际上赢得尊严,滇缅路能否畅通,或许在此一举。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望诸位同心协力,克竟全功!”

“是!!”所有将领肃然立正,眼中燃烧起挑战的火焰和坚定的斗志。

命令迅化作行动。整个第集团军仿佛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原本就紧张的休整补充工作,瞬间转向了为远征做准备的更高强度节奏。

训练场上,士兵们开始练习在模拟丛林环境中匍匐、穿行、识别方向、应对蚊虫蛇蚁。医务兵加紧学习热带疾病的症状和急救方法。工兵部队演练使用新配的橡皮艇和便携式舟桥设备在湍急河流上架设浮桥。通信兵背着沉重的电台,在山林间反复测试信号传输距离和质量。

与此同时,一条条秘密指令通过秦若兰掌握的密码系统出。代号“影子”的特战旅旅长,亲自挑选了数十名最精锐的侦察兵,他们换上便装,携带精巧的武器和侦察器材,分成数路,悄无声息地消失在西南边境的崇山峻岭之中,他们的任务是先一步踏入那片充满未知与危险的雨林,为大军开路。

徐文博带着精干团队,乘坐运输机紧急飞赴昆明,一下飞机就投入了与各方势力的艰难斡旋和博弈之中。张维扬坐镇后勤司令部,电话铃声和电报滴答声昼夜不息,协调着庞大的物资调配和运输,一支支满载物资的车队沿着刚刚修缮的道路,源源不断地驶向滇西方向。

李锦本人更是忙碌异常。他需要听取先遣参谋组的每一次汇报,审阅每一份情报摘要,批复各类准备工作的请示。同时,他还要应对来自重庆的各种询问、指示乃至隐含的猜忌——军委会虽然任命了他,但对这支“半独立”的强大力量远赴境外,始终心存疑虑。军统局长戴笠甚至来密电,强调“严防异党分子借机活动”,并要求军法处长方维岳“定期密报军中动态及李总司令言行”。

方维岳一如既往地正直,他将密电内容如实报告给了李锦。李锦只是冷笑一声:“按规矩办事即可。该汇报的汇报,不该说的,一句也不要多说。维岳,你的职责是维持军纪,确保部队战斗力,其他的,我心里有数。”

夜幕降临,指挥部依旧灯火通明。李锦独自站在那张新换上的中缅边境大幅军事地图前,目光久久停留在野人山、密支那、同古、仁安羌这些日后将用鲜血染红的地名上。他知道历史的走向,知道第一次入缅作战的坎坷与牺牲,但他既然来了,带着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意志坚定且拥有前战术思想的现代化集团军来了,他就绝不会让历史重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热带丛林的危险,日军的狡诈,英军的退缩,重庆的掣肘……这一切都是艰难险阻。但他麾下有十五万历经战火淬炼的虎贲之士,有楚南河、韩晓征的钢铁洪流,有梁卫国、沈德威的坚毅步兵,有周振邦的重炮,有林修远的电子耳目,有王大山的特种利刃,有张维扬的后勤保障,有陈瑜的运筹帷幄,有林风眠、秦若兰在隐秘战线的支撑……

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缅甸的位置上。“缅甸,我来了。这一次,结局将会不同。”

他转身,对副官下令:“给重庆电:第集团军已基本完成休整补充,先遣部队已向滇西开拔。李锦将即日赴昆明,与盟军代表会晤,协调入缅事宜。我部全体将士,誓竭尽全力,扬威异域,不负国家民族之厚望!”

窗外,一列军车轰鸣着驶过,车灯划破沉沉的夜色,载着士兵和装备,奔向遥远的西南边陲。一场波澜壮阔、考验着勇气、智慧与意志的远征,才刚刚拉开序幕。

湘北的山水逐渐被甩在身后,第集团军这支庞大的战争机器,沿着崎岖不平的西南公路,开始了向云南昆明的漫长转进。车轮滚滚,履带铿锵,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士兵们挤在卡车里,或跟在坦克后面徒步行军,脸上既有离开故土的些微茫然,更多的是对未知战场的凝重与坚毅。

李锦并未与大军同行,他乘坐一架c-运输机,先行抵达昆明。这座春城此刻已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兵营和物资集散地。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忙碌而又有些混乱的气息。不同制服的军人们穿梭往来,美军的吉普车呼啸而过,机场上不断有运输机起降,卸下物资和人员。

远征军司令部设在一处原滇军将领的别墅内,戒备森严。李锦抵达后,稍事休息,便立即要求与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实际负责远征军作战指挥的约瑟夫·史迪威中将举行会谈。

史迪威的指挥部里弥漫着咖啡和雪茄的混合气味。这位以“醋性子乔”着称的美国将军,身材瘦削,戴着眼镜,眼神锐利,此刻正站在一幅巨大的缅甸地图前,眉头紧锁。见到李锦,他伸出手,语气直接而毫不客套:“李将军,很高兴你终于到了。时间不等人,日本人可不会等我们慢慢准备。”

李锦敬礼后与他握手,能感受到对方手上的力量和对时间的焦虑。“史迪威将军,第集团军主力正在日夜兼程赶来。我提前抵达,正是为了尽快了解情况,协调行动计划。”

两人走到地图前。史迪威拿起教鞭,点指着缅甸:“情况很糟,比预想的还要糟。英国人……哼,”他语气里带着毫不掩饰的鄙夷,“他们从一开始就缺乏防守缅甸的决心。仰光眼看就要丢了,滇缅公路的出海口即将被切断。我们的要任务,原本是保卫这条生命线,但现在看来,必须在更北面的地方建立防线,阻止日军北上威胁印度和云南。”

教鞭在地图上划动:“亚历山大(英缅军总司令)的部队士气低落,正在向北撤退,很难指望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你的第集团军,是计划中的绝对主力,是最硬的拳头。”

李锦凝视着地图,目光扫过同古、仁安羌、曼德勒、腊戍这些即将被鲜血染红的地名。他沉默片刻,开口问道:“将军,我对盟军的整体部署和指挥体系尚有疑问。英军的撤退路线和最终防御决心是什么?中美英三方部队的协同作战,指挥权如何明晰?空中支援和后勤补给,特别是油料和弹药,能否保障持续作战?”

这些问题直指要害,也是史迪威最为头疼和愤怒的地方。他猛地一拍地图:“指挥?见鬼的指挥!亚历山大想保存实力退往印度,蒋介石将军的电报没完没了却又oftentradictory(经常自相矛盾)!我需要的是像你一样能打仗、愿意打仗的将军!我会尽可能协调空军(主要是陈纳德的飞虎队和即将到来的美军第o航空队)提供支援,但制空权并不在我们手里。后勤……这是最大的噩梦!滇缅公路运力有限,印度过来的航线危险又漫长。我们必须战决,或者在占领区就地获取部分补给。”

李锦没有被史迪威的情绪感染,依旧冷静:“将军,战决取决于日军是否配合,以及我们能否在关键点上形成优势。我的部队装备混杂,重装备不少,对后勤依赖极大。丛林作战,机械故障率会飙升。我建议,初期以稳固防御,挫敌锐气为主。利用缅甸的山地丛林地形,构筑坚固防线,消耗日军兵力物资。同时,派出精锐小部队,深入敌后,破坏交通线,袭击补给基地,搜集情报。”

他指向腊戍和密支那:“这两个点,是滇缅公路和通往印度的关键枢纽,绝不能丢。我集团军应优先确保这一线安全,并视情况向东吁、棠吉方向出击,策应英军,但决不能孤军深入,被日军切断后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史迪威盯着李锦,眼神复杂。他欣赏李锦的冷静和战略眼光,这与他接触过的许多唯唯诺诺的国民党将领截然不同。但他又对李锦强调防御和谨慎感到有些失望,他更渴望一场酣畅淋漓的进攻来挽回颓势。

“防御?李将军,日本人正在进攻!我们必须进攻才能打断他们的节奏!”史迪威强调。

“进攻需要准备,将军。”李锦毫不退让,“我的部队刚经过长途行军,需要时间休整、适应环境、熟悉敌情。仓促投入进攻,在陌生的丛林里agast以逸待劳的日军,是灾难。最初的战斗,必须是‘接触-防御-反击’的模式,在防御中了解敌人,锻炼部队,寻找战机。我相信,一旦我的装甲部队在合适的地形展开,日军的轻步兵攻势会撞得头破血流。”

两人就战略战术进行了长时间的激烈讨论,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史迪威坚持要尽快起反攻,收复失地;李锦则强调站稳脚跟,优先确保后勤线和战略要点,在防御中消耗敌人,积蓄力量再图反攻。最终,或许是李锦对后勤困难和战场环境的深刻分析说服了史迪威,也可能是史迪威意识到暂时无法完全掌控这支强大的中国军队,他勉强同意了李锦的初步方案:第集团军先头部队接替部分英军防务,在东吁、彬文那一线建立防御阵地,主力集结于曼德勒、腊戍地区作为战略预备队,同时派出特战部队进行敌后活动。具体进攻计划,待局势明朗和部队适应后再议。

“好吧,李将军,”史迪威最后叹了口气,拿出一份文件,“这是最新的敌情通报和盟军部署图。希望你的人尽快到位。我需要你的钢铁洪流,但不是陷在缅甸的泥潭里。”

“我明白,将军。”李锦接过文件,“第集团军不会让您失望,也不会让国家失望。”

离开史迪威的指挥部,昆明的阳光有些刺眼。李锦知道,与史迪威的争论只是开始,未来在缅甸,这种战略层面的分歧和盟军内部的矛盾只会更多、更复杂。他必须牢牢掌握住自己的部队,在错综复杂的指令和险恶的战场环境中,杀出一条生路。

接下来的几天,李锦忙于与远征军司令部其他人员接洽,协调驻地、补给、通讯联络等繁琐却至关重要的事务。他带来的参谋团队在陈瑜中将的带领下,高效地运转起来,与美英双方的对应机构进行对接,厘清指挥关系,疏通补给渠道。

与此同时,第集团军的先头部队——主要是沈德威的新编第二军和集团军直属的机械化骑兵师一部,开始陆续抵达昆明地区,并几乎不做停留,直接按照命令车运南下,前往缅甸边境的预定防御区域。庞大的德制坦克和美制卡车队伍穿过昆明街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市民们夹道观看,既为这支装备精良的雄壮之师感到振奋,也为他们即将奔赴异国浴血奋战而担忧。

主力部队仍在途中,李锦决定在昆明郊外一个临时开辟的大型野战营地举行一场誓师大会,既是鼓舞士气,也是向国内外展示中国军队入缅作战的决心。

大会当日,天气晴朗。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悬挂着青天白日旗和孙中山先生像。台下,已经抵达昆明的部队代表——包括第七军的装甲兵、新一军和新二军的步兵、集团军直属的炮兵、工兵、通信兵等,排着整齐的方阵,钢枪如林,坦克和装甲车在一旁排列成威严的阵列,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金属光泽。士兵们虽然面带风尘仆仆的疲惫,但眼神锐利,纪律严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