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穿越民国写文救国无cp > 第157章 梯次防御(第1页)

第157章 梯次防御(第1页)

日军突出部的惨败,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了华中日军高层的脸上。他们无法接受精锐的驻印军竟能打出如此凌厉的反击。短暂的震怒与混乱之后,报复性的进攻如同压抑已久的火山,猛烈爆。更多的日军师团番号出现在前线,他们改变了策略,不再追求单一方向的猛烈突破,而是在更宽的正面上,以多个梯队,向欧家庙、武家堰延伸的防线,起了持续不断、一波强似一波的猛攻。

面对日军的新一轮狂潮,李锦的命令简洁而坚决:“梯次阻击,弹性防御,以空间换时间,以机动换杀伤!绝不死守一地,但也绝不让鬼子轻松前进!”

这道命令迅化为前线各部的具体行动:

在防线右翼,孙立人命令部队在前沿阵地只留下少数观察哨和狙击小组。这些哨兵往往是经验丰富的老兵,配备着o斯普林菲尔德狙击步枪(带瞄准镜)或加兰德步枪,潜伏在精心伪装、视野开阔的隐蔽点。狙击小组则通常由一名射手和一名观测手组成,观测手拿着望远镜或炮队镜,冷静地监视着远方日军可能的集结地和进攻路线。

当日军大队人马在炮火掩护下,以散兵线队形,头戴九零式钢盔、端着三八式步枪,在军官的嘶喊和军曹的驱赶下,如同土黄色的潮水般涌来时,观察哨立刻通过scr-“步话机”或简易信号旗(视距离和通讯状况)向后方出预警。狙击手则开始冷静地“点名”,专挑日军的军官、曹长、旗手或机枪组成员。带有消音器的狙击步枪出轻微的“噗噗”声,远处日军队伍中不时有人一声不吭地栽倒,引起小范围的骚乱,有效地迟滞了日军的推进度和心理。完成预警和初步迟滞任务后,这些观察哨和狙击小组便利用熟悉的地形和预先规划的撤退路线,迅而有序地后撤,消失在日军视野中。

日军“顺利”占领空无一人的前沿阵地,一些低级军官和士兵脸上甚至露出了轻蔑和兴奋的表情,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他们开始挥舞步枪,出欢呼,部分士兵迫不及待地跳进守军遗留的战壕,试图以此为依托。

然而,他们立刻现自己陷入了绝地。这些阵地往往位于山腰或谷地,视野看似开阔,实则完全暴露在守军二线甚至三线阵地的俯瞰之下。

顷刻间,炮弹如同长了眼睛般落下!早已测算好射击诸元的新一军师属o榴弹炮营和团属o迫击炮连出了怒吼!炮弹精准地覆盖了日军刚刚占领的前沿阵地以及其后续部队可能跟进的道路。ao榴弹炮的炮弹威力巨大,每一落下都地动山摇,将日军士兵连同工事碎片一起抛向空中。迫击炮弹则如同冰雹,落点密集,专门杀伤暴露的步兵。

与此同时,侧翼高地上,预先构筑并严密伪装的重机枪阵地(通常是射程远、威力大的hbo口径重机枪和持续火力强的ao口径中型机枪)喷吐出致命的交叉火舌!o口径的穿甲弹甚至可以轻易击穿日军薄弱的掩体和轻型车辆。炽热的弹道如同无形的镰刀,在日军人群中扫过,将试图寻找掩护或集结的日军成片撂倒。日军被完全压制在光秃秃的阵地上,进退维谷,抬不起头,伤亡急剧增加。

待其工兵试图冒着炮火上前巩固工事、或者其炮兵观察员试图前移为后方炮兵指示目标时,孙立人早已在附近隐蔽地域准备好的预备队——通常是一个加强连或精锐步兵营,装备大量汤姆森冲锋枪、bar自动步枪和加兰德,在连排长的带领下,如同猎豹般起了短促而凶狠的反冲击!

他们不进行漫长的炮火准备,而是利用烟幕弹的掩护和己方机枪、炮火的延伸射击,以散兵线快接近陷入混乱的日军。在近距离,自动武器的优势挥得淋漓尽致,冲锋枪手冲在最前面猛烈扫射,步枪手精准点射,手榴弹如雨点般投向日军聚集处。反冲击迅猛而坚决,目标明确——大量杀伤阵地上的日军有生力量,摧毁其刚刚架设起来的武器。

一旦达成目的,给予日军重大杀伤后,这支预备队绝不恋战,绝不贪功,迅脱离接触,在侧翼火力掩护下,有条不紊地撤回出阵地,准备下一次出击。而留下的,则是日军阵地上新增的尸体、哀嚎的伤员和更加浓重的恐惧。

日军像被磁石吸引,不断撞向这些被刻意让出的、实则为死亡陷阱的前沿阵地。每一次“占领”都付出惨重代价,却无法向纵深推进一步,反而在不断失血中消耗着兵力和锐气。孙立人通过这种主动、灵活、高效的防御方式,将战场节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让日军的兵力优势在一次次徒劳的进攻中化为乌有。

在防线中部,周卫国牢记李锦的敲打,将“擅奇”的特长淋漓尽致地运用到了防御作战中。他摒弃了传统的线性堑壕防御,转而构建了一个充满致命陷阱的弹性防御体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选择的支撑点并非随意设置,而是精心挑选了一些关键地形:一个略微隆起、视野开阔的小山包(代号“钉子”),一座控制着十字路口的废弃石砌院落(代号“堡垒”),以及一片植被茂密、便于隐蔽又能封锁谷地的丘陵(代号“幽灵”)。每个支撑点都经过工兵强化,挖掘了深达两米的之字形战壕、土木结构的机枪掩体(顶部覆盖圆木和厚土,能抵御一般迫击炮直击)、以及囤积了弹药和饮水的防炮洞。

“钉子”高地:核心火力是两挺hbo重机枪,分别部署在反斜面的侧翼,射界交叉覆盖前方开阔地。辅以数挺a中型机枪和大量bar自动步枪,形成远近结合、密不透风的火网。迫击炮班则隐蔽在山脊线后方的预设阵地。

“堡垒”院落:利用石墙作为天然屏障,在内部掏挖了射击孔和交通壕。重点部署了汤姆森冲锋枪和卡宾枪,适合近距离巷战,并配备了多具“巴祖卡”火箭筒,用于反装甲和攻坚。

“幽灵”丘陵:阵地更为分散和隐蔽,大量使用伪装网和就地取材的植被。这里潜伏着最好的狙击手(使用春田oa狙击步枪)和精确射手(使用带b镜座的加兰德),他们的任务是猎杀日军军官、通信兵和机枪手。

支撑点之间,肉眼可见留有数百米宽的“缝隙”,看似是防线的薄弱环节。然而,这些缝隙地带布满了杀机。

伏击组由最精悍、最沉得住气的步兵班排组成,装备加兰德步枪、bar和冲锋枪。他们潜伏在缝隙地带侧翼的灌木丛、弹坑或事先挖好的散兵坑里,保持绝对静默,身上覆盖着完美的伪装。工兵在缝隙地带的关键通道上,布设了a反步兵地雷和绊索照明雷。一些不起眼的杂物,如日军尸体、丢弃的钢盔下,都可能连接着诡雷。稀疏的铁丝网并非为了阻挡,而是为了引导日军进入预设的杀伤区。

日军指挥官通过望远镜观察到这些“缝隙”,往往会派出小队乃至中队规模的部队进行试探性穿插,企图分割包围支撑点。

当日军士兵小心翼翼、呈散兵线进入缝隙地带,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前方远处的支撑点时,侧翼的伏击组突然开火!bar的连续点射和加兰德的密集排枪从意想不到的角度扫来,瞬间就能放倒一片日军。同时,支撑点上的重机枪也开始进行侧射火力覆盖,封锁日军的退路和后续部队增援的路线。踩中地雷的爆炸声和照明弹升空的刺眼光芒,更增添了日军的混乱和恐慌。一次精心策划的穿插往往在几分钟内就演变成一场单方面的屠杀,幸存者狼狈逃回。

若日军改变策略,集中一个大队甚至联队兵力,在炮火和坦克掩护下,猛攻其中一个支撑点。守军会依托坚固工事,沉着应战。狙击手和精确射手优先敲掉日军的指挥官和机枪手。当日军逼近阵地时,守军所有自动武器一齐开火,辅以雨点般的手榴弹,给予日军重大杀伤。然而,当日军的后续兵力源源不断,炮火越来越猛,阵地表面工事损毁严重,守军判断继续坚守将导致过大伤亡时,周卫国会果断下令放弃表面阵地。

撤退并非溃败。部队会沿着预设的、带有掩护的交通壕,交替掩护,有序后撤至二线甚至三线预设阵地(可能是在高地反斜面或相邻的另一处隐蔽丘陵)。他们甚至会故意留下一些“慌乱”丢弃的破损装备,以加深日军的错觉。

日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付出惨重代价,终于“攻克”了“钉子”高地。当他们气喘吁吁地站在山顶,插上太阳旗,以为打开了突破口时,却绝望地现,前方出现了新的、更完备的防御阵地(二线阵地),而自己刚刚占领的高地,立刻暴露在对方新生力军的炮火和机枪射界之下,变成了一个尴尬的突出部,随时可能遭到反击。而守军已经在新的阵地上,以逸待劳,准备迎接下一次“剥皮”。

周卫国将师属和配属的炮兵(如ao榴弹炮连)拆分成更小的单位,甚至以单炮或排为单位,分散配置在防线后方多个经过伪装的预备射阵地。他们严格执行“打了就跑”的原则。对日军集结地或进攻队形进行一到两轮急促射后,不等日军的反炮兵火力反应过来,立刻在牵引车(或骡马)的拖动下,迅转移至下一个预备阵地。这使得日军的炮兵观察员和校射飞机难以捕捉目标,其组织的反炮兵火力往往只能炸到空荡荡的射位。这种飘忽不定的炮火支援,让日军进攻部队始终处于被骚扰和压制的状态,无法安心组织大规模攻势。

周卫国的这套“剥笋”防御,将空间、火力、机动和工事完美结合,像一块坚韧的牛皮糖,死死黏住日军,让其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每一次“胜利”都充满苦涩,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兵力、时间和战斗意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七军(楚南河部)的“救火队”角色,是将这支精锐的装甲力量化整为零,作为决定性的机动反击力量使用。楚南河将其麾下的第装甲师和第机械化步兵师的部分单位,混合编组成数个加强连至营级的“战斗群”。每个战斗群通常包括:

坦克分队:个排至个连的“谢尔曼”中型坦克(通常以装备或炮的型号混编),担任突击矛头和直射火力支柱。

装甲步兵分队:个连左右的装甲步兵,乘坐半履带人员输送车,配备汤姆森冲锋枪、bar自动步枪和巴祖卡火箭筒,负责伴随坦克、清剿敌军步兵和保护坦克侧翼。火力支援组:配属-门“牧师”o自行榴弹炮或一个迫击炮班(搭载半履带车),提供及时的伴随火力支援。

工兵小组:携带爆破器材和扫雷设备,配属于关键战斗群,负责排除障碍。

这些战斗群被部署在防线后方数个预先选定的、便于隐蔽和快出动的集结地域。这些地域通常选择在有树林、丘陵或村落遮蔽的位置,并进行了严密的伪装。坦克和半履带车都覆盖着伪装网,引擎维护良好,确保随时可以启动。官兵们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吃饭、休息都不离开车辆太远,电台始终保持监听状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