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黄粱一梦穿大唐 > 第20章 楚郑反复 鲁君归宋(第1页)

第20章 楚郑反复 鲁君归宋(第1页)

上回说到,宋襄公归国,大赏有功,新政扩兵,说服仲尼,图谋取鲁;秦越晋袭郑不成,归而中伏,东出不能,转向西征,终得以霸,周襄王贺,然秦晋嫌隙生。

话说楚商臣继位,闻晋文公薨,秦晋开战,宋齐吴三国,预谋伐鲁,中原乱起,遂复称王,不朝于周,不上贡三国,整军备战,以驱宋军。另遣使往联郑陈蔡三国,共夺失地。陈蔡兵微,且慑于宋国,不敢有应;独郑因文公薨,秦晋交恶而允,欲举兵战宋救楚。

及消息至,宋齐吴已与鲁开战,兵不能脱,宋襄公遂遣辖下门官,疾驰许国故地,合为一军,着司徒博彦并领,与司寇墨翟之上军,公子子御之下军,共挡楚军。三人以司寇墨翟为。

不言楚宋战事,先言伐鲁。宋襄公,自陶丘出,攻郜城,克防城,至于缗邑,入鲁地,向南至于极、棠,过费邑而不入,以敬贤相季友,折而向北,克茅、潜、咸丘,驻于邾瑕,一路顺遂,驻而探齐军进展。

其时,齐军自谷邑出,未战而绕道齐境,已至附庸国郕邑。双方信使互来,驻而不前,以待鲁僖公。

是时,鲁国备战于邾,防御狄人,骤闻齐吴宋来攻,晋使调停亦无成效,茫然无措,遂退守都城。时年,季友已卒,以臧文仲和公子遂辅政,三桓之势未成。

至于宋吴盟军,先会钟吾,后再北上,然东夷及诸侯小国,间隔鲁地,不能直达。遂择郯、鄫二国,强兵压境,奋力突进,长途奔袭,直至昌衍,期盼会宋齐联军而后计。

宋齐犄角而立,兵压鲁都,鲁因楚之大国,败而灭国,惧而不战,遣使求援,据都城而待援。

太宰孔仲尼,终不愿见惨事生,自商丘追宋襄公,请荐使鲁。宋齐二公,亦碍鲁国名份,不敢妄为,遂允仲尼之举。

太宰孔仲尼,至于曲阜,目睹百多年前之故都,思绪良久而泪隐现,思后世鲁君之坎坷及三桓之权势,忆墨翟所言鲁中兴之难及诸强凌虐,遂心中愈坚。

太宰孔仲尼,拜鲁僖公于朝堂,鲁众卿俱在。待见礼毕,孔仲尼言道:“臣闻鲁有贤相,大义灭亲,辅助幼主,立政为公,节俭勤政,世有贤名,仁而友德,顾特此前来拜会。”

鲁僖公开口言道:“汝所谓贤者,舍朕已久矣,朕亦思之多年;今之朝堂,贤礼者众,敢识于君。”着臧文仲和公子遂自荐。

互礼毕,孔仲尼言曰:“所谓贤者,仁者爱人,义之与比,学礼以立,知者不惑,信而行之;已得而辅佐君王,其仁足以爱万民,其义足以来外夷,其礼足以睦诸卿,其智足以治千乘,其信足以守其成。”

“然此二人,私行使楚,盟鲁楚而伐宋齐,引蛮夷而犯中原,加兵戈于邻邦,遗灾祸于百姓,招覆国至君王,断祭祀及宗祠;此之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者也,何以为贤?望公详察。”鲁僖公不敢争,众卿怒而无言。

孔仲尼续言:“鲁者,武王弟周公旦子,鲁公伯禽封国也。初创鲁国,绵延周礼,教化东夷,周室肱股,功莫大焉。成王以命鲁得郊祭文王,祭有天子礼乐,以亲鲁而独贵于诸侯;”

“及于天王崩,鲁公以周之至亲,不亲至,不致奠仪,竟武氏子来求赙,以致礼崩乐坏,纲常无伦,此鲁之大罪矣。以此而诸侯纷争,霸主迭起,国乱礼丧,皆鲁之恶矣。今宋齐至于鲁,灭国即在眼前,皆鲁公自食恶果矣。”

鲁僖公道:“今三国至鲁,所为者何?”

孔仲尼曰:“楚鲁盟而害宋齐,赖周王鸿德,文公威盛,盟军奋勇,大凶已惩;然鲁恶未戒,今故来讨,望鲁公以宗族为念,应之。”言毕,拜礼,欲辞。

鲁僖公道:“太宰稍待”,吩咐左右献呈一物,付予孔仲尼。

孔仲尼拜谢,近而视之,三足,两耳,鼓腹,察其铭文:“所赐庶民、臣仆、车马、戎兵、田地数目,以为国宝,世世保守”。

鲁僖公道:“此乃郜鼎,鲁不配有,还以宋君,望念前期微劳,苟以恕鲁。”

孔仲尼对曰:“所谓郜鼎,华奢弑君,忤逆之证也,鲁公非礼彰贿之耻也。今以此物而反,以续非礼叛逆之事焉?”

“昔日臧哀伯尝因谏鲁桓公,其曰:‘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其言犹在耳,今果祸事临身,礼之所重,鲁未得承,今终应矣。”

言毕而稍歇,反言鲁僖公:“鲁不礼至诸侯乱,有愧周室,赧颜祖宗,祸及己身,即思而返,勿迟怠矣!”复拜而别,言语宋襄公,宋齐军继围曲阜。

鲁僖公悔,商议于朝,求策众卿,群臣默然,无策以对。及夜,竟薨。鲁乱,众臣商而拥鲁僖公子姬兴为君,是为鲁文公。臧文仲出使,见齐宋二公,言鲁僖公薨及文公即位,愿约以附庸,宋齐为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前未预见其事,兼吴之未至,齐宋二公,紧急磋商。因齐鲁同姓,遂定策:宋以商裔得鲁地,出军助齐,克复东莱地;三国盟军,合取东夷诸国,三分其地;其余事项,待吴君至而细商。定策之后,遂告臧文仲,拒绝附庸,鲁君出降,允存其祀,诸卿无损。期之三日,误则自负。

逾日,鲁文公率众卿出城而降,献舆图和户册,宋齐依约受降。宋襄公率军入城,接管城防,封禁王宫,迁鲁君至砀山,诺以百户,使不绝于祀;其余公卿,囚公孙敖以军,诛公子遂以戒,赏臧文仲以安,彰季友孙以贤;调后军自陶丘至,以为治安。时公元前年夏。

不几日,吴宋联军至,三家合军曲阜,共计齐二军,吴二万人,宋新、中和后三军及水师,三家合计近九万人。三国商而定策:三国联军,先取东夷诸国,事平再征东莱地,待得其时,吴齐另增水师以助。策已定,留宋水师驻曲阜,其余诸军三分而征。

历三月,至克莒国而止,东夷诸国平,诸侯皆为附庸。莒城以北归齐,莒城以南之莒国、根牟国、鄅国故地归于宋,宋因此得有纪鄣城。

纪鄣城,城南有淮水支流游水入海,东为荻水河入海口,隔荻水河以岚山群峰为屏障,故为船只云集避风,海河两用之天然良港。宋因此得有熟悉海战之根基,以备后事。

郯国、鄫国、鄟国故地皆归吴,陆连钟吾,及于江淮,再至江南故地,吴得以扩地。滕国、薛国、邾国、逼阳、邾国、小邾国皆附庸而得免。

及于秋,约以来年,共击东莱以助齐,三军反。时楚郑反复已平,宋襄公大喜,欲以楚及东夷之事,献捷于周王,并请以为盟。

作者说有字数限制,多出的一部分,写在这里吧,前面正文已经oo字了。

、季友:公子友,是鲁桓公的幼子、鲁庄公的弟弟,以辅政重臣的身份闻名(鲁僖公继位时年幼,以叔父身份辅政)。历史对其本人评价较高。

但同时,季友的后裔,形成了鲁国着名的卿大夫家族“季孙氏”,与孟孙氏、叔孙氏并称“三桓”,长期掌控鲁国政权,对春秋中后期,鲁国的政治格局影响深远。

“三桓”,孔子在鲁国施政时的最大阻力,“隳三都”的主要针对势力。也是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的直接动因。故孔子对季友的态度,在历史记载中很模糊。

、天王崩,鲁公不致奠仪,竟武氏子来求赙:事见《春秋?隐公三年》“三月庚戌,天王崩。……秋,武氏子来求赙”,意思是,公元前o年,周平王去世,按照礼制,诸侯应前往奔丧或致送奠仪,但鲁国没有这样做,于是东周的臣子武氏子便到鲁国上门求赙(赠送财物以助丧事)。《左传》中“王崩……’武氏子来求赙,王未葬也。”也有相关记载。

喜欢黄粱一梦:从春秋开始穿越请大家收藏:dududu黄粱一梦:从春秋开始穿越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