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园的开辟如火如荼,医馆的日常诊疗也丝毫未停。沈远山几乎泡在了诊桌和药园之间,常常是刚放下戥子就又拿起锄头。林小荷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这日,医馆里来看病的多是些头疼脑热、腰酸腿疼的常见症。沈远山正忙着给一个摔伤胳膊的孩童正骨,一时脱不开身。等候的队伍里,一位白苍苍的老婆婆不住地咳嗽,喘气声如同破风箱。
林小荷端了碗温水过去:“王婆婆,您先喝口水顺顺。”
王婆婆接过碗,手抖得厉害,喝了一半洒了一半。她喘着气,断断续续地说:“老…老毛病了…一到换季就…就咳得喘不上气…吃了多少药也不见好…”
林小荷轻轻为她拍背,触手尽是硌人的骨头。她仔细观察婆婆的面色和咳喘的态势,心中微微一动。这症状,她在京城时曾见慕夫人调理过类似的老者,用的并非猛药,而是润肺化痰、健脾益气的方子,辅以药膳慢慢调养,效果颇佳。
她抬眼看了看还在忙碌的丈夫,又看了看痛苦不堪的老人,犹豫了片刻。
“王婆婆,”林小荷柔声问,“您除了咳喘,是不是平日里吃饭也不香,容易乏力出虚汗?”
“可不是嘛…”王婆婆连连点头,“吃啥都没味儿,走几步路就心慌气短…”
这与林小荷的判断更吻合了几分。她深吸一口气,走到药柜前,斟酌着取了些茯苓、山药、百合、杏仁,又加了一小片陈皮和几颗红枣。
“小榆,”她唤来学徒,“帮我把这些药材略捣一下,用温水泡上片刻,然后小火慢煎两刻钟。”
陈榆应声而去。沈远山刚处理好孩子的胳膊,抬头看见林小荷的举动,投来询问的目光。
林小荷有些忐忑地走过去,低声解释:“王婆婆是积年的老咳喘,肺脾两虚,我想着先给她用点温和的药茶顺一顺,等你看完再…”
沈远山走到林小荷抓药的台子前,看了看剩下的药渣,又拿起药方记录瞥了一眼——上面清晰写着药材、用量和她的简要思路。他沉吟片刻,眼中露出赞许的神色:“茯苓健脾利湿,山药补肺脾肾,百合润肺,杏仁降气化痰,陈皮理气,红枣和中…配伍平和,思路甚佳。对症,可用。”
得到丈夫的肯定,林小荷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泛起一丝光彩。
药煎好后,她小心地喂王婆婆服下。不过半柱香的功夫,王婆婆的咳嗽竟然真的缓和了不少,呼吸也顺畅了许多。
“哎呦…舒坦多了…”王婆婆长长舒了口气,拉着林小荷的手,“小荷姑娘,你这药灵得很!比那苦汤子好入口多了!”
周围等候的乡亲们也纷纷称奇。
“没想到小荷娘子也有这般手艺了!”
“真是夫唱妇随,沈大夫好福气啊!”
沈远山看着妻子,眼中满是骄傲。他深知,在京城的那段经历,尤其是与慕夫人的交往,让林小荷开阔了眼界,学到了许多实用的调理之法,这些恰恰弥补了他擅长攻坚克危却稍欠温和调理的不足。
从这天起,沈远山便开始有意识地让林小荷接手一些慢性病和妇孺的调理。遇到复杂的病症,两人便一同商议方子,一个侧重祛邪治标,一个侧重扶正固本,相辅相成。
林小荷也愈自信,她不仅用药越纯熟,也开始实践她的药膳想法。她将简单的药膳方子融入日常,比如为体虚的病人准备山药粥,为睡眠不安的妇人准备百合莲子汤,还在医馆门口支了个小摊,免费提供根据时令变化的清暑或驱寒茶饮,深受乡亲们欢迎。
药膳坊虽还未正式挂牌,却已悄然在乡亲们的口口相传中有了雏形。
这日,邻村一位产后体虚、奶水不足的年轻妇人被家人搀来。妇人面色苍白,情绪低落。
沈远山诊脉后,开了补气血的方子,但对通乳一事,传统方剂效果往往缓慢。林小荷想了想,对那妇人轻声细语地询问了几句,然后对沈远山说:“远山,我记得慕夫人曾提过一个食补的方子,用通草、王不留行炖猪蹄,辅以当归、黄芪补气血,对这种情况效果很好,还温和。”
沈远山点头:“此法甚好,比单用药剂更宜产后体虚。你来安排吧。”
林小荷便细细嘱咐那妇人的家人如何炖煮,注意事项。几天后,那家人欢天喜地地提着一篮鸡蛋来感谢,说妇人不仅气色好了许多,奶水也足了。
此事一经传开,来找“沈小娘子”看妇人孩子病症、求调理方子的人越多了起来。“沈家医馆”里的“家”字,在乡亲们心中,渐渐包含了林小荷这份独特而温柔的份量。
夜幕低垂,送走最后一位前来咨询药膳的婶子,林小荷轻轻捶着后腰,脸上却带着满足的笑容。
沈远山走到她身边,将一杯温热的枸杞茶递给她:“累了罢?这些天,真是多亏有你了。”
林小荷接过茶杯,摇摇头,眼里闪着光:“不累。能帮到你,能帮到大家,我心里高兴。”她顿了顿,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就是觉得…以前总觉得是站在你身后,现在好像…也能和你并肩站在一起了。”
沈远山握住她的手,声音低沉而温暖:“你一直都在与我并肩。从前是,现在是,以后更是。小荷,你的这份细心和仁心,是医馆最珍贵的宝藏。”
月光如水,洒在院内晾晒的药材上,泛起朦胧的光泽,药香袅袅,沁人心脾。这药香里,不仅融合了沈远山精湛的医术,也渐渐融入了林小荷日渐成长的温柔力量。
他们的医馆,正在以一种更完整、更温暖的方式,滋养着这个小小的村庄。
喜欢远山荷香请大家收藏:dududu远山荷香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