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晃,就到了夏末秋初。药园里的景象,和春天那会儿又是大不相同了。
先前那一片嫩绿的苗苗,如今都长成了茁壮的植株。黄芩、柴胡亭亭玉立,枝叶繁茂,靠近了就能闻到一股特有的清苦香气。紫苏长得最是泼辣,叶子又大又紫,风一吹,哗啦啦响成一片。丹参开过了淡紫色的小花,地下结出了红色的根茎。最喜人的是那几垄黄芪,茎秆粗壮,挖开一点土,就能看到下面拖着长长的、黄白色的主根,须根达,一看就是上好的料。
枸杞树上更是热闹,绿叶间挂满了一串串红玛瑙似的小果子,在阳光下晶莹剔透,看着就让人口舌生津。安生现在走路稳当多了,常常自己溜达到枸杞树下,仰着小脑袋,指着红果子“啊啊”地叫,非得摘几颗给他才罢休。
“是时候了。”沈远山看着这片已然成熟的药园,脸上是收获的喜悦,“有些药材得趁秋天采收,药效才足。”
采收是门大学问,比种植更考验功夫。什么药材采根,什么采茎叶,什么采果实,都有讲究。采收的时间、天气、甚至一天里的时辰,都影响着药材的品质。
沈远山亲自带着林小荷和陈榆,一样一样地教。
“黄芩,要挖根。挖的时候小心点,别挖断了,尽量保持完整。”沈远山示范着,用特制的小药锄轻轻刨开土层,小心地将一整株黄芩的根须提出来,抖掉泥土,根条粗长,色泽金黄。
“柴胡也是采根,但得等到地上部分快要枯萎时,养分都回流到根部,这时候药力最足。”
“紫苏呢,主要是用叶子和梗,现在正是叶片肥厚、香气浓郁的时候,选晴天下午采收,晾干了香气才好。”
“枸杞子,得等红透了,但又不能太软,要一颗一颗小心地摘,别挤破了。”
林小荷和陈榆学得认真,跟着沈远山一样一样地采收。安生也成了个小跟屁虫,拿着个小篮子,学着大人的样子,把掉在地上的枸杞子捡起来放进去,虽然捡一颗掉两颗,却干得一本正经。
采收下来的药材,立刻就要进行初步处理。根茎类的要洗净泥土,趁鲜切片或段;叶类的要摊开阴干,防止霉;枸杞子则要薄薄地铺在苇席上,靠日晒和风吹慢慢脱水。
一时间,医馆前后都摆满了正在晾晒的药材。院子里支起了好几个架子,上面铺着苇席,席子上是各种切好的根茎、叶片;屋檐下挂着一串串紫苏梗;墙角阴凉处则摊着娇贵的枸杞子。
空气中弥漫着复杂而浓郁的草药香气,比平日里更加醇厚。这香气吸引了不少乡亲过来看热闹。
“哎呦!这么多药材!可真成气候了!”李婶看着满院的收获,啧啧称赞。
“沈大夫,你这黄芪品相真好!比药铺里卖的也不差!”孙老爹拿起一根黄芪,仔细看着,连连点头。
“小荷娘子,这枸杞子真红,给俺留点,泡水喝!”周大娘捏起几颗枸杞,爱不释手。
沈远山和林小荷一边忙着翻晒药材,一边笑着回应。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陈榆更是干劲十足,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翻动药材,晚上收工时也最晚。他看着这些由自己亲手参与种下、照料、采收的药材,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自豪和满足。
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子里乘凉,空气中还飘散着淡淡的药香。安生玩累了,靠在林小荷怀里打盹。
“今年这头一茬,收成比预想的还好。”沈远山看着院子里堆放的药材,语气欣慰,“常用的几味药,咱们自己园子里出的,差不多能顶上小半年的用量了。能省下不少采买的开销。”
林小荷给安生打着扇子,笑道:“是啊,而且自己种的,知根知底,用着也放心。等这批药材炮制好,咱们药膳坊的底气就更足了。”
月光如水,洒在沉静的药材上。辛勤了大半年,终于迎来了这实实在在的收获。这满园的药材,不仅是治病救人的依托,更是他们扎根于此、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的希望结晶。
收获时节至,药香满园。未来的日子,也仿佛随着这醇厚的药香,变得更加踏实和宽广。
喜欢远山荷香请大家收藏:dududu远山荷香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