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膳通片功效与作用 > 第104章 舆论反转与东坡肉灵感(第1页)

第104章 舆论反转与东坡肉灵感(第1页)

送走了心思缜密、半信半疑的女记者林薇,时味居内,姜小勺和苏东坡都长长舒了一口气,仿佛打了一场硬仗。

“这位林姑娘,当真是不好糊弄。”苏东坡捻着胡须,心有余悸,“言辞犀利,直指要害,颇有几分御史风范。”

姜小勺擦着额头的汗:“何止是御史,简直是锦衣卫查案!幸好咱们的胡萝卜…呃,经过祖传秘方处理后,味道确实过硬。”他到现在还对那根光胡萝卜心有余悸,打定主意以后绝不能再当着外人的面让【后勤·改】挥全力。

“然也。”苏东坡点头,“美味终究是硬道理。经此一事,反倒让吾等更加坚定了以味服人之心。”

两人正说着,赵四拿着手机,慌慌张张地从外面跑进来:“掌柜的!苏先生!不好了!那个女记者…她…她报道已经出来了!”

姜小勺心里咯噔一下,赶紧抢过手机。苏东坡也好奇地凑过来看。

只见《都市消费指南》的电子版上,果然刊登了林薇的报道,标题颇为醒目:《网红滤镜下的真实:探访时味居,美味与疑问并存》。

文章开头客观描述了时味居近期的网红现象和后续客流滑落,提到了粉丝经济和菜品稳定性的问题。接着,笔锋一转,详细记录了林薇的暗访经历:房东逼租、苏东坡的应对、以及后厨的探查。

看到这里,姜小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然而,林薇的笔下虽然带着质疑,却异常客观。

她如实描述了后厨令人惊叹的整洁程度和井然有序,肯定了基本卫生状况和文件合规。对于那根“异常”的胡萝卜,她使用了“变化显着”、“色泽口感乎寻常”等词,并未妄下结论,而是提出了作为记者对“未知处理工艺”的合理担忧和寻求透明化的呼吁。

但文章的重点,最终落在了她亲口品尝的两道胡萝卜菜肴上。她用极其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那惊艳的口感和极致的本味,甚至坦言:“抛开成因不谈,这或许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胡萝卜料理,其食材处理方式对风味的提升效果是颠覆性的。”

最后,她的结论是:时味居在美味追求上值得肯定,但其神秘的“祖传秘方”和食材处理方式是否绝对安全透明,仍需市场和监管的持续关注。建议消费者可以前往品尝其独特风味,但也应保持理性关注。

整篇文章褒贬参半,质疑中带着认可,谨慎里透着好奇,堪称一篇极其专业和克制的调查报告。

“这…”姜小勺看完,心情复杂。虽然文章里还是有质疑,但整体基调比他预想的要好太多了!尤其是对菜品味道的极高评价,这简直是免费的广告啊!

果然,这篇文章一经布,立刻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看吧!我就说时味居是有真本事的!那个古代大叔不是纯噱头!”“胡萝卜能有多好吃?写得这么夸张?我倒要去试试了!”“记者都说了后厨干净,看来卫生没问题。”“但是那个什么祖传秘方还是有点让人不放心啊…”“有啥不放心的?好吃不就完了!只要吃不死人,这么好吃我天天去!”“求地址!今晚就去打卡那盘光胡萝卜!”

舆论的风向开始悄然转变。从之前质疑“网红店炒作”,变成了好奇“到底有多好吃”以及争论“秘方该不该透明”。

当天晚上,时味居的客流竟然真的回升了不少!很多都是看了报道专门来尝“记者认证的美味胡萝卜”和“魂辣系列”的。

虽然依旧忙碌,但姜小勺心里踏实多了。他用苏醒的菌泥们高效地应对着客流,菜品质量稳定而出色,收获了大量好评。

【熔炼·改】对火候的精准掌控,让每一道菜都呈现出最佳状态。【研磨·改】处理的香料粉末均匀细腻,极大提升了复合香味。【后勤·改】更是功不可没,所有食材经过它的“蕴养”,都变得格外新鲜水灵,本味十足,大大降低了烹饪难度,提升了成品下限。

时味居的口碑,凭借实实在在的美味,开始扎实地重建起来。

然而,新的烦恼也随之而来。由于林薇的文章,时味居的“祖传秘方”成了热议焦点。总有些好奇的客人,尤其是那些美食博主和较真的食客,在品尝之余,不停地打听甚至试图探究“秘方”的真相,让姜小勺不胜其烦,只能一次次地用“商业机密”、“祖训难违”等借口搪塞过去。

生意就在这种热度、美味与小小烦恼中,稳步推进。姜小勺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但看着逐渐增长的营业额和越来越多的真诚笑脸,觉得一切辛苦都值了。他甚至开始规划,等凑够了租金,或许可以稍微装修一下店面,再雇个人…

而苏东坡,在度过了最初的“网红”兴奋期后,也渐渐找到了新的乐趣。他不再满足于在前厅当“文化招牌”,而是更喜欢溜达到后院,看姜小勺如何运用那三个“神奇的灶具”(他至今以为是什么失传的古法厨具)烹饪,尤其是对那口偶尔会莫名波动的大铁锅充满了好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有时,他也会技痒,想亲自上手操作一番。姜小勺拗不过他,只好在一些简单的环节上让他尝试,比如搅拌、调味(在他的指导下)、或者…试吃。

苏东坡对时味居的各式辣味菜肴赞不绝口,但他最念念不忘的,还是那口肥而不腻、酥烂入味的——红烧肉。

没错,就是红烧肉。虽然时味居的“魂辣”系列火爆,但作为传统文人,苏东坡骨子里还是更偏爱这种醇厚丰腴的滋味。他几乎每天都要吃上一碗姜小勺做的红烧肉,并称之为“思乡之肉”(虽然宋朝还没这菜名)。

这天打烊后,苏东坡aga捧着一碗红烧肉,吃得满嘴流油,啧啧称奇:“妙极!妙极!小勺掌柜,汝这红烧肉,色泽红亮如琥珀,入口即化,咸中带甜,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火候功夫已臻化境!比起吾昔日所尝诸般肉食,犹胜数筹!”

姜小勺正在清理灶台,闻言笑道:“苏先生过奖了,主要是肉好,火候到位而已。”他心里补充:主要还是【熔炼·改】给力,能长时间保持最精准的微沸状态,让肉充分入味酥烂而不散形。

苏东坡却摇头晃脑,陷入了沉思:“非也非也。吾观汝之技法,与寻常之法颇有不同。尤其是这糖色与酱油之交融,汤汁之收束,似乎…似乎暗合某种天地至理,水火相济之道…”

他越说眼睛越亮,忽然放下碗,抓住姜小勺的胳膊:“小勺掌柜!吾近日观汝操持鼎鼐,偶有所得,于这肉食之道忽生新想!可否借汝宝灶一用,容吾一试?”

姜小勺一愣:“您…您要自己做?”

“然也!”苏东坡兴致勃勃,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昔日吾亦曾下厨娱亲,于烹鲜之道略知一二。今日得窥高妙,心痒难耐,欲效仿一二,或可融汇古今,创出一道新味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