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街
一连逛了几个铺子,在街边看了城隍出巡的盛景,又到康平楼,择了一间清静小室,点了卫州的特色菜品,卢彤雪早已开怀,穆清也觉轻松。大饱口福後,二人放下筷子,有一搭没一搭说着话,便听有人叩门。
来人名叫杜吉娘,是康平楼杜老板的女儿,与穆清年纪相仿,因躲雨借伞而结识。
她生得圆润,头戴金钗,身穿珍珠衫,一进门光彩照人,笑道:“好久不见卢小姐,我想念得紧,刚听说卢小姐来了,还以为是在逗我,看到卢家的车马才知不假。”
“多日不见,吉娘似是清减了些,快来坐。”穆清向她招手。
杜吉娘坐到桌边,得知同坐的另一位也是卢家的小姐,当即殷勤问候。
卢彤雪寥寥回应,乍一眼见到这姑娘,满身珠光宝气,便没多少好感,听闻是商贾之女,更多了些鄙夷,只冷眼看她与堂姐相谈甚欢。
“你们来了,真该告诉我一声,这菜可以做得更好些。”
杜吉娘指了指面前的菜品。
桌上的菜碟几乎都空了,仅有肉酿生麸圆还剩下大半。
穆清略觉抱歉,“味道是和往日有点不同,但依然软糯好吃。没吃完,是因为我们在逛庙会的路上用了不少小食,吃不下了。”
杜吉娘摇摇头,“你不知道,我们康平楼做这道圆子,会用一种野山菌的汤汁熬制它,让它鲜中带鲜,风味独特。”
“之前一直有天慈山下的乡民送来那山菌,但前些日子,不知怎的,有野兽侵袭,使山下的乡民都迁走了,断了那山菌的供货。我们又没找到可以替代的稳定货源,这道圆子就难以保持原本的风味。”
“可你是我的贵客,他们居然还送了味道不正的过来,回头我一定得说说他们。”
康平楼原是小酒楼,近年来生意越做越大,成为本地名楼,多亏了爱在吃喝上琢磨的杜吉娘。因而,杜吉娘在家中管事管账,颇能说得上话。
穆清听她这麽说,毫不怀疑,可天慈山上有野兽不假,偶尔有窜下山的,乡民也总有办法对付,何必都迁走?是不是前段日子,小王爷在那里发现了什麽?
她神色微黯,问:“天慈山下的乡民都迁走了,是迁去了哪里?”
“有的回了祖籍,有的好像迁去了南方,反正他们经由官府迁走,都离得远了。”
杜吉娘知道卢家小姐是从天慈山找回来的,但她提起这事,只是想套套近乎,没想坏人心情,当下转了话题。
“卢小姐,你可知道珍宝阁新进了一批货?”
“是麽。”穆清心不在焉。
杜吉娘巧笑,眼中热意动人,“我早就听说了,但一直没去,就想等你一起去看看。你眼光好,待会儿去珍宝阁帮我掌掌眼吧。”
珍宝阁专卖金银宝石制的器物和首饰,离康平楼不算远,和城隍庙仅隔一条街,街上人山人海,车马不得行,一行人便徒步走了过去。
前後左右都有护卫,还有几个强健的仆妇和丫鬟护在旁边,杜吉娘戴着平日不戴的帷帽走在其中,心下感慨大户人家到底不同,又想起旁人闲话,说卢家在别的时候都很低调,多半因丢过女儿,才特别注重出行排场,不免暗暗唏嘘。
她自小混迹市井,惯会看人脸色,瞧出另一位卢小姐不待见自己,便只和穆清搭话,一路上说了不少逗趣的笑谈。
穆清渐渐舒心,到珍宝阁时,已是脚步轻快,见阁中客人不少,带了两个护卫和贴身仆婢入内,让其馀随从而来的人自去游逛。
阁中夥计迎客,将一行人引去楼上雅间。
雅间开阔,墙上挂着几幅花鸟画,陈设物事无不精雅,座椅和几案皆为紫檀木所制,空中漾着淡淡檀香。
穆清刚入座,卢彤雪和杜吉娘各坐一侧,便有护卫在门外问,阁中女侍暂无空闲,遣了一个小夥计来,是要多等片刻,还是让这小夥计入内。
因申时要去一叶居,不宜耽搁,穆清选了後者。
哪知小夥计是十一二岁的小夥计,戴着黑色六合帽,眉清目秀,双手递上一折名册。
“这是新出的珍宝名录,请各位客人赏看。”
见他一本正经,一屋人都笑出了声。
“你这麽小,怎麽也做夥计了?”穆清笑问。
“我能识物,会算账,待人接物无偏差,当然可以做夥计。”小夥计口齿伶俐。
卢彤雪和杜吉娘也问了几句,问他叫什麽名,今年几岁,在珍宝阁待了多久,之前怎麽没见过……自称元宝的小夥计一一应答,又一本正经地催看名录。
名录上,以小楷记录着多种金银宝石器物,名字旁绘有简图,样样富丽精致,标明尺寸,有不少都已注明只订做。
穆清订做了件银丝镶玉的头饰,卢彤雪以样学样,也订做了一件银饰。
杜吉娘则不仅选了几个样式订做,还在首饰页面看了又看,点名要买几件现有的首饰。
没多久,小夥计将那几件现有的首饰找来,展示介绍,应答如流。
临了,他拨动算盘,“这几件合计二百九十五两银子,但杜娘子是熟客,可算二百六十两。二百六是个吉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