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税收
◎“我觉得殿下做的对。”◎
“只招盖房子的吗?”周百户问,“若作坊要织布做衣的话,织娘是不是也得招起来了。而且大梁应该没人会摆弄棉花吧,我们是不是得去关外找。”
沈素钦认真听着,“周百户真是越来越有经验了,我确实没考虑到这一层,那就还劳周百户费心。”
“夫人客气了,都是我分内的事。再说了,给沈记招人最简单不过了,咱们待遇好给的工钱多,招工信息一发出去,大家挤破头都想来。”
“也是周百户管的好。”
周百户乐呵呵地应下了,“我送夫人回去。”
回去的路上,沈素钦绕了下路,朝南郊那边走。
这边的土地她没动,目力所及之处,全是绿油油的小麦苗和忙碌的身影。
沈素钦走近一点,走下官道,去到田边。
田里的黑土被犁得又细又平整,像是用手掌一点一点抚平一样。新长出来的小麦苗也都很精神,一丛跟一丛之间的距离像是用尺子量过一样。
放眼望去,它们好像排列整齐的士兵,在和煦的春风里点着小脑袋打瞌睡。
“种得真用心。”沈素钦感叹。
周百户回:“可不是麽,以前这片地是城中富户的,大家想种也没得种。如今有地可种,能填饱肚子,一个二个可不就铆足劲干。”
“夫人不觉得宁远的人跟以前不一样了麽?”
沈素钦擡头望去,田地里耕作的人全都精神抖擞,有些还有说有笑的。而她刚来时,大家眼里都是疲惫和麻木。
“是不一样了。”她说。
“我老家有个兄弟,他跟我讲,他爹娘在刚知道家里能分几十亩地的时候,一点都不敢信,非说是骗人的。後来,被拉着去丈量土地,他们还是不信,觉着这地万到不了他们手里。直到开春,邻居来喊他爹娘下地,他们才真的敢信自己家有地可种了。”
“还有学堂,以前穷人哪敢肖想这些,不光找不到能教授学问的老师,即便找到了,也给不起束修。如今,殿下在全境兴办学堂,只要年龄合适就可以进去学。这是天大的恩赐,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
学堂这个事她是知道的,请老师丶盖学舍的银子都由肥皂作坊出,学生不用花钱。
时烨当初提出办学堂的时候,底下的人都在反对,当时最大的顾虑就是没钱,也没人;不过沈素钦倒是没有反对,在她看来,搞教育是正经事,只不过那会儿确实没钱,是等到肥皂作坊真正盈利了,才慢慢开始投入的。
据她所知,现在规模也不大,只在几个人口比较集中的郡县有。
“其实。。。。。。”
她还想说什麽,突然被一个声音打断。
“夫人!你还真在这里啊!”
沈素钦回头,是几个面生的婶子,她们手里都提着箩筐。
“去给家里人送饭吗?”她笑着问。
这些婶子平日里不跟将军夫人打交道,见她细声细语不似粗人,一个二个都不太好意思上前说话。
好在有个开朗的不知从什麽地方冒出来,挤到人群前头,撩开自己篮子上的土粗布,露出里头的鸡蛋,说:“老早就说要来看你了,我知道你忙,也不敢随便打扰。”
“今儿个你难得出门,可被我们逮到了哈哈,”她把鸡蛋筐子塞到沈素钦怀里,“前几天作坊分钱,每人分了将近二两呢,我们好几年也不见得能挣出这麽多银子,多亏了夫人!”
沈素钦认真听着,时不时搭上两句话。
到最後,那些东西都被她收下了,堆在院子里,她一样一样捡出来放进竈房丶正屋。
她喜欢这些东西。
晚上,炎临回来做饭,看见屋里多了好些东西,问她:“你上街了?”
“没,是人家送。”
“谁送的?”
“我也不知道,朋友送的。”
炎临笑:“你遍地是朋友,感谢你的吧,你这个古宗坊养活了不少人,那个均田令也是。”
“大概吧。”
炎临坐下来,“跟说点正事,这几天我收到好几个人的信,说是想来缙州做生意。”
“嗯?做什麽生意?”
“其实也不算是做生意,是想把家当搬到缙州来。你也知道,大梁其它地方赋税都重,之前能跑的都跑了,咱们不也打算过要跑路麽。如今这些联系我的,都是想把家里的産业搬到缙州来的。”
沈素钦来了兴致:“都有些什麽産业?”
“染布坊,纸坊,陶瓷。。。。。。”
“等等,陶瓷也能搬?不是要用当地的泥土还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