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重生三国之我是郭嘉/ 小白有点白 > 第39章 丹炉初成万民归心(第1页)

第39章 丹炉初成万民归心(第1页)

清晨的白雾沿着洹水爬进城基,如一层薄纱轻覆在新砌的城垣与沟渠上。

昨夜刚烧透的符文砖还存着余温,砖面浅浅的纹刻在雾气里亮灭不定,仿佛有人在地下缓慢呼吸。

城东的土丘被削成弧,丘下新凿的“龙脉沟渠”折三次,入一处暗井,再用青石斗室将四向水势合并,汇拢成一道清亮的线,悄悄穿过尚未起名的街巷。

“再敲两寸,纹线要与下层对得齐。”月英蹲在井壁边,手里是专为符砖打孔的细铁凿。

她的指尖冰冷,却稳得让旁人忘了她是女子。凿击声一下一下,像把脉,又像敲鼓。井下的水伴着声响起了波纹,怯怯往上攀,直到没过第一行刻字,又蜷回去。

“好了。”她收起铁凿,抬头看向井口。薄雾腾起,晨光刚过城外的槐林。她知道,这一井水如果不浑,不腥,那么整条沟渠就算是通了半成。

她把手浸在水里,掬起一捧。冷,清,带着一点新砖的火味儿,却没有过去那种粪土与腐败混作的酸臭。

她忍不住笑起来,笑意很快敛住,换成了更慎重的神色。她侧耳倾听,井旁的青石与砖缝里,有极细的嗡鸣在气里穿行,那是符线与龙脉相搭时才有的音调,轻得像一缕毫毛在脖颈边划过。

“可以了。”她起身,对等候多时的工匠与兵士道,“开闸见流。”

闸门缓缓抬起,新渠的第一股水从暗处奔出,撞在石唇上,溅起一片细碎光点,沿着街基蜿蜒而去。

街上早有等水的乡民,背着坛,提着瓮,抱着三岁的孩童,挤在绳索外看。一位头花白的老人忍不住把手伸进水里,又马上缩回,像不敢相信指下这份凉。

“真清啊。”他喃喃地说。

“别急,先让官吏验过,再下渠取水。”押队的小吏大声喝着,语气却压不住高兴,“按曹公新令,今日城中百姓各以户籍取水,十日内无户者,先给引水券,每户限两斗,病者优先。”

月英看着人群。

她知道,这条渠的第一件功用不是饮水,而是安人心。人心一安,气散的龙就有了归处。她转身时,井口上方的雾气里,一只小小的纸鸢正被晨风牵着,微微抖动。

那是她亲手教工匠们折的风向标,按星图的角度系在线端。若风顺,纸鸢指向“离”;若风逆,则偏“坎”。

她看了一眼,纸鸢正对着正南,那意味着今日午后会有一阵干燥的火风,从城外的窑群吹来。

“去窑上看看。”她对身边的徒弟说。

徒弟应声,提起工具,跟着她穿过半成的街巷。新城的骨架已现:街宽五丈,沿街十步就一个线井,井口与门第位置相错,像棋盘的黑白交错。

行至东南角,十座砖窑并排卧在坡地上,窑口红黑相间,像十只合拢的兽眼。夜里不停的火让人眼眶干涩,窑顶的热浪把晨雾驱得干干净净。

窑前,郭嘉披着一件薄鹤氅坐在一张临时搭起的竹榻上,面前摆着一箱子符砖样本。

他看起来还是那副病中人的样子,衣上布满窑灰,面色苍白,唇却红得过分。旁侧的程昱笑而不笑,拈着胡须,“军师祭酒,月英姑娘,入秋以来,你二人都是以窑为家了。”

“在窑里说话,才不用被人听见。”郭嘉抬眼,目光落在月英手上,“井里如何?”

“嗡鸣并不散。”月英答,“但还不稳。还需两处缝隙再填一指厚,符线要连到东城的臂弯处,才能与北渠的水势在暗处合拍。再晚,恐怕入冬前就要重新凿。”

程昱听得连连点头,“讲究,讲究。只是——”他转向郭嘉,“只是‘符线’二字,如何向众人解释?我知你所谓‘符’,不过是砖缝里的气脉与行水的角度。但天下耳目未开,若传作妖术,难保不生异端。”

“程公。”郭嘉笑了一下,伸手从箱中拎出一块符砖,递给他,“此砖武火三日,文火七日,出窑时,符面下的焦黄色一层便已把水气锁住。你看这纹线,既不深,也不浅,恰好卡住渗流的度。你若把它当妖术,便是妖术;若当工艺,便是工艺。解释不解释,在于用它的人。”

“可民心在于解释。”程昱接过砖,端详片刻,叹,“这便是你说的‘丹炉’么?”

“炉,不只在窑。”郭嘉指向远处,“炉在城。城为器,水为药,引兵为火,民心为风。如今炉底初温,药材也入得七七八八,就差一口‘点’。”

他轻轻按住胸口的位置,像是在按一枚隐形的印,“此‘点’,迟早要点。只是不知主公舍不舍得。”

程昱眯起眼睛,“你又要借谁的刀火来‘点’?”

“程公。”郭嘉摇头,“今日不谈兵。谈民。”

他起身,踱到窑前。窑火像活物,舔着窑口的红,出低沉的呼噜。

有窑工抡着长钩把新砖拖出来,按号码放到竹架上,一架又一架,整齐得像要入库的兵器。每十块为一组,砖侧都用细线划了记号,顺着编号便能把它们拼成一面带暗纹的“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墙内的纹路看似无序,其实沿着星图折转,令水流每十步有一处停顿,像心跳。

“程公可愿再看一个小术?”郭嘉忽然问。他毫不避讳“术”字,自信中带点调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