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的,眼睛不要就挖出来,那群狗崽子跑哪里去了,这都找不到路?”金县尉很生气。
精兵们跟金县尉一样生气,本来以为自己是援军突然变成主力了,都怪这群鬼子,该把他们大卸八块才是!
“弓箭手准备,射!”
一声令下,鬼子捂着伤口倒了一大片,乱成一团。
“三人一队,上!”
金县尉穿着盔甲身先士卒,他踹翻鬼子,一刀一个,内脏哗啦啦地掉出来。爽快!再杀!武士刀砍来,金县尉也举刀相迎,他的刀没事,武士刀已经歪了。
人多欺负人少,这群鬼子招架不住,里面忽然有人说:“饶命啊饶命啊,我投降!”
居然有大明人,金县尉吃了一惊,“谈大人说了,鬼子可恶,一个不留,杀!”
两地共七八百的鬼子被杀了个干净,仅剩的一个是羊团出现就藏起来的大明人,金县尉在那可没说一个不留。
看到没人打到城墙处,谈远就知道金县尉应该是赢了。等人回来他终于放心,只是,“这一堆是什么?”
“军功啊。这都是鬼子的鸡巴,真小。”
谈远忍不住笑,“干什么这样呢?有活口没,我听说倭寇回日本国了,怎么突然出现在我们这?八省通衢,难道他们想打去南京应天府?这事可就大了。”
第136章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限制消费!
活口只有一个,很怕死,他靠自己混成了半个通事,地位高了不少,舍不得死。
谈远,金县尉,全典史一审他,他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原来,倭寇当时抢够了确实要回本国了,但是他们这部分的老大觉得大明太软弱了,和羔羊一般,不抢太可惜了。又想搞个大的,威震华夏,就带人偷偷往里面跑。
谈远听了觉得很丢脸,“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小日本敢如此欺负人,还不都是因为大明卫所的军官无能,大明武功不行?
金县尉道:“说!为什么方家村没人支援!他们都跑偏了?糊弄鬼呢!内奸是谁?”
“我不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啊!”
谈远见他朝自己磕头,不看他,道:“来人,用刑!”
“别,别,我说!”这人期期艾艾,“本来…也不该草民知道的,草民…草民偷听到了,是一个什么老老爷认得我们的旗头。”
老老爷?劳老爷!谈远想到了,在场的两人显然也悟了。
“你最好再多想出点东西,本官可以向上请求…给你留个全尸,不然你可是要被凌迟处死的。”
谈远唱白脸,全典史唱红脸,“说得越多你越重要,将来把这条命保下来岂不好?”
“我…我听得懂日本话,那些浪人武士是因为家里遭了蝗灾才出来抢的,这个有用吗?”
“有用,太有用了!”谈远想起来了,他曾关心过蝗灾的事,新世界有过蝗灾但都没什么影响,但古代就不同了,拿蝗虫毫无办法,要是大明也出现蝗灾了,得死多少人!
他记得蝗虫这个东西最喜欢的似乎是水旱交替?而龙湖县之前不是旱了快一年?也许下次再旱一点就会有蝗灾了?
这人见县太爷这么高兴,也高兴起来,觉得能活了。
金县尉道:“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那人道:“真没了,小的天天被他们打骂,他们才不跟我们说这些,我知道这些都是偷偷听来的。”
谈远对两人道:“金县尉,你带他去劳家,把劳家封起来找证据。全典史,你派人统计一下死伤的百姓,我有件要紧事没办。”
说完谈远就走了,生怕晚一步就忘了蝗灾的产生机制。
实际上他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脑子里记得更清楚的反而还是在这里听说的大明的几次蝗灾。
但谈远记得水旱交替对蝗灾很重要,还记得蝗虫喜欢在疏松的土地产卵,记得蝗灾产生需要时间,可以提前收割避灾。
谈远很清楚,这几点很有价值,可以在这几点的基础上,让大明农学家搞清楚蝗灾这件事,防治蝗灾。但现在没人研究蝗虫,他没法解释自己是怎么知道那些的。为今之计,只有他先提醒皇帝,再研究蝗灾史料把自己搞成蝗灾学家再上奏折了。
蝗灾会动摇国本,谈远后来便研究这事去了。倭寇之事虽事关重大,但他几乎全权交给金县尉和全典史二人去办,还有一个苏主簿竞争,于是办得不错。
唯一的活口被押到京城送到永巨帝面前。劳家被查出果与倭寇有联系,上面派了人一起调查。死伤人口都被统计了,如羊团等的都发给丧葬费和奖金。
羊大安葬了弟弟羊团,他没有流氓弟弟了而是有个死掉的英雄弟弟,自己又能干,手上还有奖金,居然不到三个月就实现了梦想,有了妻子。后来羊大和妻子跟随谈大人,开始种桑养蚕,日子越过越好了。
龙游县的农业比大余县好很多,很市场化。谈远不担心这里的粮食产量低,便推广种桑树,想让龙游人也织丝绸赚钱。
还搞桑基鱼塘,让百姓重点养鱼赚钱。最重要的是那些被水旱反复侵扰的土地,它们才能便宜搞成鱼塘,以防蝗灾。
谈远需要研究蝗灾,刚花了一年让方小妹找人研究好,家乡抚州府就发了蝗灾,验证了他的猜想,谈远便写了一份两万字的奏折交上去。
永巨帝痛恨内忧,忍不了有人造反,但外患他不放在心上,哪知道差点被小小日本骑脸了,幸好有谈卿,他心里深信谈远。
这次谈远交的奏折虽然长,有两万字,但永巨帝相信谈远,硬是让太监伺候着花七天把奏折看完了。看完他庆幸自己认真看了,真是好文章!
又想到谈远之前的功绩,既然不能给谈远加官,那就进爵吧,封他为男爵。
谈远很喜欢男爵爵位,既然给了爵位说明皇帝重视,那就太好了。抚州府蝗灾多亏有位好知府才没有造成太大损失,现在大明有位好皇帝,也能减少蝗灾的伤害吧?
但谈远似乎高兴得太早了,在他完成龙游县知县工作回京路上就听说湖广蝗灾已经两月了,飞蝗肆虐,粮食绝收,百姓争相逃荒。
现在虽然没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但湖广粮食产量高是全国的粮仓是不争的事实,粮食是1,粮食出问题了,其他都是0都得往后放。
谈远的心情很糟糕,他穿越过来,好像什么都没改变啊?谈远很快收拾好自己的心情,不,他已经改变了很多。
蝗灾乃天灾,永巨帝没料到蝗灾偏偏出在最重要的湖广地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毫无办法,只能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