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大明寒门弃子阅读 > 130140(第10页)

130140(第10页)

针对第一条,有些得罪士绅了,他就请人在府衙炒了些家常菜再把下属和士绅请过来,提示他们,岳州府允许高价卖米,可以运米过来卖能赚大钱。

同时也解释第二条,灾年少有嫁娶,这条是为了营造氛围,让士绅百姓适应现在的苦日子,思维转换过来。

对于士绅的说法是,避免让百姓通过婚丧嫁娶看出他们的实力从而吃大户,而且可以光明正大地简办,避免攀比,减轻经济压力。只要明年或后年情况有好转,立刻取消这条。

最后一条,士绅们很惊讶,新知府竟敢把这样的事摆上台面。谈远的解释是:“允许高价卖米,米很快就能送到。但米来了,菜人的事却不会立刻消失,甚至可以暗地里持续两三年,不好管,不如现在管。”

士绅们有好有坏,但不论好坏其实都不太喜欢菜人市的存在,于是都没意见。

与士绅们把最重要的三条沟通好了,谈远就一边打压高消费,一边组织百姓补种红薯。

同时阻止百姓逃荒,让他们扑杀蝗虫磨成粉加餐,再奖励粮食。同时做了官府才能做到的事:把蝗虫可能产卵的地方淹了做鱼塘,用蝗虫粉喂鱼。

这一连串举措下来,不说蝗虫解决得怎么样,起码秩序是恢复了。有秩序就什么事都好办了,到了八月,蝗虫飞离岳州府,蝗虫一飞离,粮价立刻暴跌,百姓的生产生活很快恢复了正常。

湖广离江西近,当时岳州府蝗灾,不少人逃到了江西。他们的消息来得慢但归心似箭,因此第二年就听说家里来了个好知府,没事了,可以回去了!

李姐儿家原先还有几亩地,他爹机灵逃得早,那时李姐儿还不知道厉害,一路逃一路才明白过来。但她们不会走路,家里弟弟妹妹都死了,她现在只有一个弟弟了。

李爹知道得多,明白家乡来了个有名的清官,便带着家里人回去。哪知道路上他儿子又死了,只剩一个大女儿。

弟弟死了,李姐儿是哭得最惨的那个,她弟弟没了,她们家完了。以后要被人欺负了,她们家成绝户了。

谈远注意到,几乎是蝗灾一结束就有大量逃荒百姓回来。他非常满意,人多力量大,决定开始研究高产作物交差,再研究耐寒作物,他记得明朝亡国寒冷气候是重要外因。

百姓回流越来越快,岳州府重新热闹起来。只要灾情解除,岳州府就是个好地方,谈远可以专心研究粮食作物。

可是,他外婆去世了,他得守孝一年!正好好当官,忽然被打断计划,不知未来如何,谈远有些焦虑。同时也感到悲痛,外婆一向好好的,怎么就去世了呢?

其实,欧阳明月活了84岁,又是在睡梦中去世的,死前又和老姐妹们说笑,算是喜丧了。

谈远在任上按制度要求回家守孝。知道外婆是喜丧,他又觉得可以接受了,他以后也不一定能活到这么大岁数呢。

永巨帝没想到明远的外婆竟然去世了,他要守孝。但灾年刚过去,新一茬粮食还没收,换人他不放心啊,还是夺情吧!

谈远等来的结果是夺情,他想想,接受了。最后给家里寄了一大笔银子回去满足外婆的遗愿,他原先是不赞同外婆的,但现在人回不去,只能给点银子尽孝心。

欧阳明月的遗愿是,也要金双林那样的流水席,要超过他,认识不认识的都请人家吃饭。

有钱好办事,谈远放心了家里便专心搞他的粮食作物。

明朝的粮食产量不高有很多外在问题:土地兼并、赋役沉重、技术老旧、水利失修、水旱灾害等等。

这些问题随便来一个清官都能改善。谈远要做就做别人做不到的,因为这些他一样能解决而且更轻松。

作为穿越者,他最大的优势,就是知道明朝以后的问题,有后世的视角。明朝以后北方变冷,所以现在就得储备耐寒耐旱的作物,别人都不知道,他最应该往这方面用力。

湖广地区交税是交粮食,谈远不便征用百姓的地实验,便用了府学的学地实验,暂时府学教授等的束脩就用银子代替了。

明朝有农学家,谈远高薪雇同他们干这些,自己也去了解相关知识。在谈远忙着培养好作物的时候,朝廷有了一件大事。

与草原互市了几年,双方都得利,草原越来越富,大明也越来越富,银子不够用了。永巨帝想开铸永巨通宝,他想有自己的铜钱。

永巨八年了,登基八年,他也够得上有自己的铜钱了吧?

古代铸钱不比今天,是个费钱费力的活。朝廷里有这样的大事,谈远就分出精力出研究。他的结论是不应该铸钱,因为铜钱缺口不大,不值得,大明多灾,精力应该放在灾情上,以后再铸钱吧。

永巨帝满以为明远会赞同自己,为他有了新的永巨通宝高兴,但他居然反对!永巨帝非常生气,把谈远的奏折扔在地上。

高柱作为秉笔太监,见皇上把岳州知府的奏折都扔地上了,自然明白这时绝不可捋虎须,一定要顺着。

“皇上,那谈知府说什么灾情,陛下可是一直把大明百姓放在心里的,他怎么能误会您呢,您都在位八年了,就是不缺铜钱,铸一批钱又能怎么样呢?咱们就先铸一批吧?到时候叫谈知府明白您才是对的。”

永巨帝觉得在理,生谈远的气,道:“嗯,叫工部先铸些祖钱和母钱给朕看看。”

高柱依言退出去办事,永巨帝嘀咕,“以后再铸钱?铸钱那么慢,造出来不就差不多了?”

第138章永巨帝知错了双山大捷除倭患

铸钱其实挺快的,一两天就能出一炉。慢的是决策过程,从永巨帝想造到真的成功已经两年了!

谈远不可能忘记这个时间,因为这两年他感觉到他虽然持续在和永巨帝联系,但关系却不比往常,僵硬了不少,他不得不更谨慎小心。

谈远当然有想办法改善,但他始终反对铸钱,凭这点,关系就很难回到最初。谈远很明白,所以虽然一直在改善,却不着急,急也没用。

转眼已经三年了,又快到谈远回京述职的时间了。高月娘很担心,便在饭桌上问:“皇上那样看你,还能升你的官吗?”

“抛开其他,单凭政绩他也得升我的官,得有人干活啊。”说到这里,谈远想起一件事,“今年开春皇上不是病了?太医院有个庸医给皇帝看错了病开错了药方,要是吃了药,皇上就要不举了。哈哈,皇上也没怪他,你知道为什么吗?”

高月娘知道不该笑的,但没忍住笑了,“为什么?”

谈远收了笑容:“因为现在人浮于事,不愿做事的人多了,大家都说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皇上是为了让大家敢于做事呢!虽然有点阻碍,但肯定不影响我升官。”

高月娘觉得很有道理,便不管这事了,离开饭桌去喂刚出生的儿子喝奶。

谈远见了自己的儿子便想到别人的儿子,他问妻子:“陈闪娘去世那会儿我回信给陈闪寄了一笔钱,想来他用得差不多了。咱们长期资助他吧?”

高月娘头也不抬:“嗯,大概多少银子?”

“三四百?咱们就以三百为限吧?以后读书能不能读出来,后面的钱都他自己负担?”谈远商量道。

“好。”

“明远,咱们会调到哪里去?德学已经四岁了,明年就该开蒙了。等智学开蒙,咱们想办法调到京城吧?”

6月众官员回京述职,他们最后的俸禄有一部分是用永巨通宝支付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