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四合院木质 > 第109章 政策动向与支农逸事(第1页)

第109章 政策动向与支农逸事(第1页)

四月,春暖花开,但吹拂在四九城的风里,却带着一股料峭的寒意。这寒意并非来自温度,而是源于日益紧绷的物资供应和上层传来的政策风声。

一个周末,林墨去龙成厂找聂怀仁厂长汇报近期学业,明显感觉到聂厂长虽然忙碌,但眉宇间相比其他厂领导多了几分镇定。

“小林来了!正好!”聂怀仁招呼他坐下,揉了揉眉心,“最近这形势,真是……唉。”他叹了口气,声音压低了些,“上面下了大力气,正在全面推动调整。农村那边鼓励回乡生产自救。城里更不得了,许多企业,特别是那些原料不足、生产任务不饱和的,已经开始动员职工‘精简下放’了,号召大家‘回乡支农’,或者去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庆幸:“咱们龙成厂,托了外贸任务的福,‘东方韵律’订单稳定,又是创汇重点单位,总算顶住了这股风,暂时没有下放指标。厂子里人心还算稳当,但也是人心惶惶啊。听说不少厂子都闹翻天了,谁也不想离开工厂回农村去挨饿。”

林墨静静地听着,心中了然。这是应对困难时期的必然举措,也是无数工人家庭命运转折的开始。

聂怀仁接着说道:“你们院儿大部分人都在轧钢厂吧?轧钢厂是重工业骨干,生产任务重,技术工人更是宝贝疙瘩,一般来说是保的重点,应该问题不大。

但是,”他话锋一转,神色凝重,“以后再想通过招工把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怕是难上加难了!现在啊,能稳住现有的,就是万幸了!”

这个消息像一块沉重的石头,投入四合院看似平静的湖面。虽然轧钢厂的职工们暂时无忧,但那种无形的压力和紧张感还是弥漫开来。

家家户户关起门来讨论的都是这件事,庆幸自家端的是“铁饭碗”的同时,也不免为远在农村的亲戚捏一把汗,更是彻底绝了帮衬老家亲戚进城找工作的念头。整个社会的流动性,仿佛被一下子减缓了。

政策的风浪暂时波及不到四合院的普通工人家庭,但餐桌上日益稀薄的粥饭,却是每个人都能真切感受到的寒冷。

自从粮食定量再次下调后,林墨现母亲程秀英做饭时愈小心翼翼了。

抓米的手总要抖一抖,煮粥时水放得越来越多,窝头里掺的菜比例明显增加。

就连林墨周末带回来的一点粮食,她也舍不得立刻吃完,总是仔细地藏起来一部分,念叨着“要细水长流”。

程秀英叹了口气,愁容满面:“木头,不是妈舍不得。

你看现在这光景,粮站供应的那点根本不够吃,黑市的粮价都快涨到天上去了!你上学辛苦,石头也在长身体,巧儿年纪小,妈这心里……总得留点底子,万一……唉……”

林墨知道母亲的担忧。他甚至听说厂里有些工人因为长期饥饿,工作时精力不集中,出了几次不大不小的事故,虽然没出人命,但也敲响了警钟。

“妈,您别太省了,身体垮了更麻烦。”林墨放下碗,语气坚决,“这样,明天周末,我找柱子哥再进趟山看看。开春了,山里总能找到点吃的。咱家还没到那份上,您该吃就吃,别把身体亏空了。”

第二天,林墨果然叫上了傻柱。傻柱一听进山,也来了劲,他现在对打猎换钱换物食髓知味。两人再次深入西山。

这次,林墨有意引导,在一些相对安全的外围区域“现”了一窝野鸡蛋,又“巧合”地套中了一只撞晕在树桩上的野兔。

虽然收获远不如上次的野猪,但也足够让傻柱喜出望外。

“嘿!看来这山里还是有货的!开春了,活物也多了!”他提着野兔,美滋滋地盘算着又能换点好东西。

回到家,林墨将大部分野鸡蛋和半只野兔交给母亲。

“妈,你看,山里还是有东西的。以后我隔段时间就和柱子哥进去转转,多少能有点收获。家里的粮食,您别再省着了,尤其是您自己,必须吃饱。厂里都饿出事故了,人在才是根本。”

看着儿子带回来的实实在在的肉食,程秀英紧绷的心弦终于松弛了一些。她红着眼圈点点头:“哎,妈知道了,以后不省了。”

此后,林墨便时常以“和傻柱进山”为由头,隔三差五地从空间里拿出一些粮食、干货或是不起眼的野味,巧妙地补贴家用。

程秀英见儿子“确实”有门路弄到吃的,虽然担心安危,但看着家里饭桌上渐渐回升的粮食密度和孩子们脸上恢复的血色,也只好再三叮嘱注意安全,不再克扣家人的口粮。

林家的小灶台上,终于重新飘起了足以糊口的烟火气。

在这万物复苏却又春寒料峭的季节里,这一点点安稳,显得弥足珍贵。

四月下旬,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水木大学再次组织学生下乡,支援京郊红星公社的春耕生产。

土木系六零级的学生们背着铺盖卷,乘坐大卡车,又一次来到了这片熟悉的土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与秋收时金黄的忙碌不同,春耕的田野上充满了新翻泥土的湿润气息和播种的希望。学生们被分配到各生产队,主要负责一些撒种、施肥、平整土地的辅助性劳动。

住宿条件比上次更艰苦一些,男女分别安排在公社腾出的几间大仓库里,打通铺,但经历了半年大学生活和上次支农锻炼的同学们,大多已能坦然面对。

林墨的情况则有些特殊。他人刚到公社,还没等分配具体农活,就被闻讯赶来的公社书记和几位老把式给“抢”了过去。

“林技术员!你可算来了!”公社书记热情地握着林墨的手,像是见到了救星,“去年秋收你给修的那些犁耙、锄头,好使得很!开春这阵子紧着用,又有不少家伙什出毛病了,还有几架新犁要打!这回还得全靠你啊!”

于是,林墨的工作岗位直接被定在了公社农具修理站。一间简陋的棚子下,堆满了待修的、缺胳膊断腿的各式农具,以及需要新制作的犁辕、耙架。

林墨二话不说,套上自带的旧工装,立刻投入了工作。锤敲斧凿,锯拉锉磨,熟悉的节奏再次响起。

他手艺精湛,效率奇高,往往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所在,三两下就能让一件濒临报废的农具重获新生。

新做的犁耙,更是结构合理,轻便结实,乐得老农们合不拢嘴。

休息间歇,公社组织社员学习今年月份新颁布的“农村六十条”。

公社干部拿着文件,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大声宣讲着里面的政策:强调“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要克服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

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减轻农民负担……许多条例直指此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旨在调动农民积极性,巩固和展集体经济,促进农业生产。

林墨一边修理着锄头,一边凝神听着。当听到“鼓励社员展家庭副业”时,他手中的锉刀微微一顿。

这条政策透出的信号,与他记忆中的历史走向吻合,意味着最困难的时期或许即将过去,农村的经济活力将开始一点点复苏。

这对于依赖农村原材料和劳动力的龙成厂,以及千千万万的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