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结束后,紧张的学业暂告一段落,但土木系六零级学生的校园生活并未放松,紧接着便是为期两周的金工实习。
实习地点安排在学校的校办机械厂和金工实习教室。学生们被分成小组,轮流学习车、铣、刨、磨、钳、铸、焊等基础工种的操作。
对于大多来自城市、很少接触实际生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新奇而又充满挑战的经历。巨大的机床轰鸣声、飞溅的铁屑、需要巧劲和耐心的钳工活,都让他们最初有些手忙脚乱。
然而,林墨在这里,再次成为了一个异类。
经过健体操系统锤炼的身体,拥有着远常人的力量、耐力、协调性和对肌肉的精细控制能力。再加上在汽车楼跟随雷万春师傅历练出的严谨态度、精准的眼力和对工具、材料的深刻理解,使得他在每一个工位上都能迅掌握要领,上手极快。
在车工位,他操作老式的车床,加工简单的阶梯轴。他摇动手柄进刀平稳均匀,车出的零件表面光洁度让指导老师都眼前一亮:“这学生以前摸过车床?手感这么好!”
在钳工位,锉削平面、划线钻孔、攻丝套扣,这些需要耐心和手上巧劲的活儿,他做起来举重若轻。
锉刀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几下就能将一块毛坯铁料锉得平整光滑,尺寸精准。同组的同学往往还在满头大汗地跟第一个平面较劲时,他已经开始进行下一步的精加工了。
在焊工位,他手持焊钳,电弧稳定,焊缝均匀平整,几乎没有飞溅,一次通过考核。指导老师惊讶地问:“林墨,你家有亲戚是焊工?这手法不像生手。”
林墨只是笑笑,回答:“可能是我在厂里看多了,有点手感。”他将这一切归功于曾经的工人经历和“看多了”,巧妙地掩饰了健体操带来的凡体质和控制力。
短短两周实习,林墨几乎成了所有指导老师交口称赞的典范。他不仅自己学得快、做得好,还常常主动帮助同组遇到困难的同学,耐心讲解操作要点,分享技巧。他的沉稳、高效和乐于助人,赢得了同学们更多的尊重,也让带队的老师对他的评价更高了一层。
金工实习结束后,短暂的休息调整,便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认识实习。
与金工实习的亲自动手不同,认识实习更侧重于“看”和“问”,旨在让学生们对未来的专业领域有一个直观的、宏观的认识。
土木系组织新生们参观了水木大学校内正在建设的几处新教学楼和实验室工地,以及学校附近的海淀区一些水利设施,如京密引水渠的部分渠段、小型水库和水闸。
站在轰鸣的建筑工地上,看着高耸的塔吊、繁忙的混凝土搅拌车、工人们熟练地绑扎钢筋、支设模板……林墨的感受与其他同学截然不同。
同学们大多惊叹于建筑的宏伟和施工场面的热闹,或是对图纸上的线条如何变成实物感到好奇。
而林墨,则凭借其深厚的木工技艺底蕴、在汽车楼接触到的精密制造思维以及刚刚结束的金工实习体验,看到的是一片由无数“结构”和“精度”构筑起来的天地。
他能看出模板拼接的平整度如何影响混凝土墙体的质量;
他能理解钢筋绑扎的间距和搭接长度为何必须严格遵循设计;
他能体会到测量放线那毫厘之差对整体结构定位的决定性影响;
他甚至能通过观察地基坑壁的支护方式,联想到土力学中的边坡稳定问题。
现代建筑工程,在他眼中,仿佛一个放大了无数倍、材料更多元、组织更复杂的“精密木作”。它同样需要极致的精度、严谨的流程、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各工种之间的紧密配合。
“《鲁班经》中的‘三分匠人,七分主人’,与现代建筑的设计先行、按图施工,何其相似……”
“传统的榫卯结构,追求的是构件间的自平衡与紧密咬合;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依靠的是钢筋与混凝土的协同工作和节点处的可靠连接,本质都是‘力’的合理传递……”
“木工讲究‘因材施用’,现代工程同样注重材料性能与结构要求的匹配……”
无数的感悟在他心中碰撞、融合。他将传统工匠的经验智慧与现代工程技术的系统理论相互印证,对“土木工程”的理解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不仅加深了他对专业的热爱,也更坚定了其将传统“木造”、“土造”技艺与现代工程相融合的信念。
认识实习结束,水木大学土木系六零级的同学们带着对未来专业的初步直观印象,返回了校园。学校安排了几天的休整时间,紧接着,他们将再次奔赴京郊红星公社,参加暑期最重要的支农劳动——抢收早稻、抢插晚稻的“双抢”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