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楼里,另一个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悄然在土木工程系的部分老师和高级学生中流传开来:这位在动机项目中被高度赞扬的林墨,暑假期间回到原单位龙成家具厂,参加了工级考核,并且一举通过了六级木工的认证!
六级木工!
在这个强调“又红又专”、重视实践能力的年代,一个大学生,尤其是在水木大学这样的顶尖学府里,拥有如此高的实际操作技能等级,是极为罕见甚至令人震惊的。这已远远出了普通“动手能力强”的范畴,达到了行业顶尖工匠的水平。
动机模型的高精度制作,加上六级木工的硬核认证,两相结合,让林墨的“木工手艺”第一次在土木工程系内引起了真正的、广泛的注意。
以前,大家或许只觉得林墨喜欢鼓捣木头,动手能力不错。但现在,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低调的同学。
一些教授结构课的老师在讲解复杂节点构造时,会下意识地看向林墨;搞施工研究的老师在讨论模板工程、脚手架搭设时,也会觉得这个学生或许能提出些来自实践的真知灼见。
“真没想到,林墨的木工水平这么高!六级工啊!很多老师傅一辈子都考不过!哪怕他现在毕业出去不做干部,做工人的工资都接近九十块一个月了”
“怪不得他做那个动机模型被夸上天,原来是有这底子!”
“土木工程说到底是要落地的,有这么强的实操能力,将来搞设计、搞施工,心里都有底啊!”
类似的议论在系馆、实验室里悄然流传。林墨身上那层“神秘”的光环又加深了一层。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工人大学生,更是一个身怀绝技、将理论与实践以一种独特方式结合起来的特殊存在。
面对这些关注和议论,林墨依旧保持着惯有的平静。他清楚,木工手艺是他的根基和优势,但绝非终点。
大三的课程充满了挑战,也蕴含着将传统“造物”智慧与现代工程理论深度融合的契机。动机项目的成功,为他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看到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巨大能量。
他将笔记本翻到新的一页,上面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第一章提纲。他的目光沉静而专注,新的学年,新的台阶,一场关于力与形、传统与现代的更深层次探索,已然开始。
而他的名字和才华,也正随着项目的成功和手艺的显露,一步步走出小小的汽车楼工作室,进入更广阔的视野。
动机课题组的表彰会后不久,系副主任刘老师特意将林墨叫到了办公室。不同于以往的严肃,刘老师脸上带着难得的温和笑意。
“林墨啊,这次你在动机项目组的贡献,系里都看在眼里。李教授可是把你夸成了朵花,说你是项目的‘关键先生’啊!”
刘老师给林墨倒了杯水,语气亲切,“学校惯例,对有这样突出表现的学生,会有一定的表彰和奖励。系里讨论了一下,想听听你个人有什么需求?比如,学习资料上,或者实验条件上,有什么特别需要的?”
林墨心中一动,这正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放下水杯,态度谦逊而清晰地回答:“谢谢刘主任和系里的肯定。我个人确实有个不情之请。我对传统木作技艺与现代建筑、结构工程的结合非常感兴趣,平时也喜欢钻研这方面的知识。”
“咱们学校图书馆的藏书虽然丰富,但一些比较偏门、特别是关于古代建筑营造法式、地方性传统工艺,以及国外前沿的木结构设计方面的专着和图纸资料,还是比较匮乏。如果可能的话,系里能否帮我争取一个权限,让我能接触到更多这类书籍文献?”
刘主任听完,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化为赞赏。他沉吟片刻,手指轻轻敲着桌面,露出了然的笑容:“你小子,心思果然钻得深。寻常奖励看不上,是想啃硬骨头啊。你这个想法很好,理论联系实际,还是咱们土木工程的根本。”
他身体坐直,语气变得正式了些:“要说建筑类,特别是古建筑和营造法式的藏书,咱们系里就有一位活字典、大宝藏——就是咱们的系主任梁先生。”
林墨肃然起敬,梁先生的大名如雷贯耳。
刘主任继续道:“梁先生学贯中西,毕生致力于建筑研究和保护,他的私人藏书和资料,尤其是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很多都是孤本、手稿和极为珍贵的实测图纸,那是真正的学术宝库。不过……”
他话锋一转,“梁先生时间宝贵,藏书室一般也不对外人开放。但先生一向爱惜人才,尤其看重有实践精神、肯钻研的年轻人。你的木工手艺达到了六级水平,这在学生里是凤毛麟角,又对建筑结构有如此浓厚的兴趣,这或许能引起先生的注意。”
“这样吧,”刘主任做出决定,“我找个合适的机会,向梁先生汇报一下你在项目中的表现和你的这个请求。成与不成,还得看先生本人的意思。如果先生愿意给你这个机会,那对你来说,可是比任何物质奖励都珍贵的机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