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木头四合院 > 第165章 微风与留书(第2页)

第165章 微风与留书(第2页)

他想着是不是可以提前筑起一道尽可能坚固的避风港。

夜深人静,林墨躺在四合院自家的床上,目光仿佛穿透了屋顶的檩条,望向深不见底的夜空。思绪纷繁,最终定格在国营木器一厂那热火朝天的改造工地上。周明轩总工那略带庆幸的话语回响在耳边:“……能挣回来硬通货,就是最对运动好的答案!”

这几个字如同暗夜中的火花,瞬间照亮了林墨的思路。在运动的年代,不涉及运动的经济价值,尤其是能为国家换取宝贵外汇的能力,或将成为最有效的“护身符”。龙成厂和木器一厂的相对安稳,就是明证。

一个清晰的计划在他心中逐渐成型、固化:

他必须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自己在出口家具设计领域的核心地位。要设计出更多像“逸云”、“磐石”一样,甚至更具影响力、更能创造外汇的系列。他要让自己和这两个厂,特别是作为出口大户的木器一厂,捆绑得更深,让自己的价值凸显到无人可以轻易撼动。

他要借助这种价值和影响力,逐步地将家人和朋友纳入这个“保护圈”。母亲程秀英的工作已经初步解决,接下来是弟弟林贤和妹妹林巧的未来安排。

正式放假一周后,水木大学系馆顶楼的藏书阁内,林墨完成了最后一道工序。他用极细的砂纸,为那座依照梁先生手稿制作的缩比木塔做了最后一次抛光。

塔身共七层,斗拱层叠,檐角轻灵,虽仅尺余高,但气韵生动,结构严谨,每一处榫卯都精准地结合在一起,仿佛本身就生长而成。

他小心翼翼地将木塔放置在藏书阁一个不引人注目的角落,旁边附上了一张便笺,用工整的楷书写道:“学生林墨,冒昧依先生手稿试制此塔,于缩比之下,对‘侧脚’、‘生起’之理略有揣摩,然学力浅薄,于塔刹收分及部分铺作细节处犹感困惑,不知还原几何,恳请先生闲暇时指点瑕疵,学生感激不尽。”

放下便笺,他对着木塔默默端详片刻,才悄然离开。内心既有完成作品的满足,也有一丝期待师长指点的忐忑。

接下来的三天,林墨按捺住性子,没有再去藏书阁,而是专注于自身的学业梳理和健体操修炼。

第四天下午,他终于再次推开那扇熟悉的门。目光第一时间便投向了那个角落。

木塔依旧静静地立在那里,但旁边多了一张摊开的宣纸。

林墨快步上前,只见宣纸上正是他留下的便笺,但在其空白处及背面,已布满了梁思成先生那熟悉的、略带行书笔意的钢笔字迹。字迹沉稳而清晰:

“林墨同学:见塔甚喜,惊喜交加!缩比至此,能把握此等神韵与结构逻辑,已远预期,非匠心独运、心手相应者不能为也。汝之天赋与勤勉,实属罕见。”

看到开头的肯定,林墨心中一暖。接着往下看,便是具体的指点:

“然既问道于盲,老夫便直言一二,以供参详:

一、塔身收分,汝处理已佳,然于最高两层,收势可再略加剧百分之一至二,则更显挺拔之势,此视觉与结构力学之微调也。

二、转角铺作之昂嘴,形态略板,可参《法式》卷三十图样,其下缘弧线当再圆润半分,则动态自出。

三、塔基平台石板缝,可依《清式则例》补刻浅线,虽微,然于‘法度’不可或缺。

……”

每条指摘都具体而微,直指要害,并附有改进的依据和方法。林墨看得心服口服,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凝聚着毕生学识的宝贵意见。

便笺的最后,梁先生写道:“……能于此时,见青年如你沉潜于此道,老夫欣慰莫名。附上一页旧时构思之‘重檐十字脊亭’草图,其结构较此塔更为繁复奇巧,于空间交接、荷载传递颇有挑战,若有余力,可试为之,或有新得。”

在便笺旁,果然安静地躺着一张新的手稿。线条流畅,结构更加复杂精妙,一座想象中的重檐亭阁跃然纸上。

林墨轻轻拿起这张满载着期许的新手稿,又看了看那座被先生仔细点评过的木塔,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感动。在这山雨欲来的时代,这藏书阁内一老一少、以图纸和模型进行的无声交流,宛如一股清澈的溪流,流淌着对学问的敬畏、对技艺的追求,以及一份越时代的、纯粹的薪火相传之情。

他知道,这座亭阁,将是他下一个挑战的目标,也是他在这纷扰世事中,为自己开辟的一片宁静而坚实的精神家园。

喜欢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请大家收藏:dududu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