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中国古代奇闻异事 > 第15章 知府重审(第1页)

第15章 知府重审(第1页)

东昌知府深感此事棘手。一方秀才自尽,其八旬老母哭诉衙前,声称有冤,于情于理,都必须重审。然而,此案先前由聊城县令胡秋潮审结,胡秋潮素有能吏之名,其判决想必有其依据。如今若要推翻,不仅需确凿证据,也需顾及下属颜面。

为示公正,知府决定将此案回重审,但不再交由聊城县,而是委派其下属的清平县知县崔君前来东昌府衙,协助复审此案。这崔知县年资较浅,为官谨慎,甚至有些拘泥,接到委派,不敢怠慢,立刻调阅了胡秋潮审理此案的全部卷宗证词。

崔知县仔细研读卷宗,现胡秋潮的判断主要依据在于:侯仓的当堂翻供及指认、二两银子的证物、以及衙役查访所得的旁证。而侯宝中夫妇最终也对此供认不讳。

然而,崔知县却从中看出了些许“疑点”。先,那侯仓乃众所周知的无赖泼皮,此类人等,有奶便是娘,其供词反复无常,可信度存疑。今日可因惧怕刑罚指认侯宝中,安知他日不会又因利诱而翻供?仅凭其一面之词定案,似乎略显草率。

其次,那二两银子,侯仓说是侯宝中所给,侯宝中最终认罪,但也可能是严刑拷打之下屈打成招?或是侯仓偷窃而来,故意诬陷?银子本身无法言语,其来源难以百分百确凿认定。

再者,侯桂芳秀才公因此案羞愤自尽,此事极大。若曹氏果真完全清白无辜,侯秀才何至如此?或许其中真有隐情,只是胡知县未能查清?或许通奸之事并非空穴来风,侯仓最初承认或许才是实情,后来翻供只是狡黠避罪?

崔知县带着这些先入为主的“疑点”升堂复审。他先传侯仓。侯仓见又过堂,心中叫苦不迭,只得将先前招供之词又说了一遍。崔知县却抓住其无赖身份,反复诘问细节,语气中充满不信任,屡屡呵斥其“休要狡辩”、“如实招来”,暗示其最初承认通奸或许才是实话。

侯仓虽是无赖,却也感觉出这位大老爷似乎不信自己,心中忐忑,言辞间便不免有些闪烁。这更让崔知县觉得自己的怀疑有理。

接着又审侯宝中与褚氏。二人关押日久,吃了不少苦头,本就对认罪后悔不迭。此刻见复审官员语气不同于胡知县,似乎有意追究“真相”,立刻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当即翻供,矢口否认之前所有指控,反咬一口,称全是侯仓与曹氏通奸败露后,合伙诬陷他们夫妇,那二两银子也不知从何而来。他们痛哭流涕,声称自己才是蒙冤受屈之人,老父亲更是被活活气死。

崔知县又询问侯履中。侯履中经历父亲惨死,心神俱丧,此刻只觉一切皆因曹氏而起,竟也浑浑噩噩地附和兄嫂之说,表示可能先前受了蒙蔽。

最后问及曹氏与杨富公,二人自然极力辩白,申述冤情。但崔知县先入为主,觉得曹氏虽看似可怜,但或许正是以其柔弱掩盖其不安于室?况且,若她完全无错,何以丈夫如此厌弃她?大伯夫妇如此针对她?甚至公公都被气死?

一番复审下来,崔知县自觉现了胡秋潮审案中的“漏洞”与“武断”之处。他倾向于认为,通奸之事或许有之,侯家捉奸并非完全诬陷,只是手段过激;而侯仓翻供及侯宝中认罪,可能另有隐情或是在压力所致。胡知县之判,恐有失误,至少是未能虑及侯秀才被气死之后果。

于是,崔知县将自己复审的“存疑”结果,详细呈报给了东昌知府。他在文中认为,侯仓乃反复无常之小人,其供词不足为完全采信;侯宝中夫妇之认罪或有疑点;此案导致秀才殒命,情节重大,建议还更审或由府衙直接审理。

知府看到崔知县的复审意见,不禁皱起了眉头。他深知胡秋潮之能,不信其会如此糊涂。但崔知县所言似乎也有几分道理,且侯秀才之死确是事实。案情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是相信胡秋潮的明察秋毫,还是采信崔知县的存疑推断?这桩原本看似简单的家庭诬陷案,因一条人命的介入,变得复杂而沉重起来。东昌知府感到,必须亲自介入,彻底厘清真相了。

喜欢中国古代奇闻录请大家收藏:dududu中国古代奇闻录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