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重返十八岁免费阅读 > 第120章 振翅之时(第1页)

第120章 振翅之时(第1页)

周教授的邀请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林晚照的心海中掀起了滔天巨浪。科研实践,京大课题组,拓扑光子学——每一个词都散着令人心驰神往的学术光芒,那是通往真正科学研究殿堂的捷径。然而,国家级竞赛选拔近在咫尺,这是她凭借无数汗水一步步攀登至今的目标,是兑现对王老师、对家人、对自己承诺的关键一战。

时间冲突,必须抉择。

那一晚,林晚照房间的灯亮到很晚。她没有像往常一样埋头刷题,而是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着一张白纸,左边写着“竞赛”,右边写着“科研”。她冷静地罗列着利弊:竞赛路径清晰,目标明确,是现阶段证明自己、争取更好平台的最直接方式;科研机会难得,能提前接触前沿,但对眼前竞赛帮助有限,甚至可能分散精力。

脑海里闪过沈倦在ipho金牌合影中沉静的侧脸,闪过他在u盘里留下的那些深邃洞察,闪过他沙哑的“飞吧”。他走的是更纯粹、更极致的学术道路,而她呢?她的路在哪里?

“宿主面临重大路径抉择。系统分析:两个选项均符合长期成长利益。建议基于当前核心任务优先级及内心真实驱动做出选择。提示:国家级竞赛作为阶段性目标的完成度,将影响系统下一阶段权限开放。”系统的声音冷静地提供着数据支持,但将最终决定权交还给了她。

内心真实驱动……林晚照闭上眼,问自己:你真正渴望的是什么?是那块奖牌带来的即时认可,还是真正触摸物理世界奥秘时那种战栗的快乐?是沿着别人走过的路追赶,还是勇敢地探索属于自己的可能?

她想起了在京市论坛上,与陈梓萱讨论导量子比特时的兴奋,想起自己提出“ttriid”观点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那不仅仅是解题,那是创造,是理解,是真正与物理这门语言进行对话。

她睁开眼,目光落在“科研”二字上,指尖微微烫。但旋即,她又看向“竞赛”。那里有王老师殷切的目光,有父母默默的支持,有苏小小、赵蔓、吴浩这些并肩作战的伙伴的期待,更有她自己这大半年来所有咬牙坚持的日与夜。

不能辜负。两者都不能辜负。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她心中成型。她拿起笔,在两张纸的中间,用力地画下了一个箭头,将两者连接起来。

她深吸一口气,拿起手机,拨通了周教授的电话。

“周教授,非常感谢您的邀请,这对我来说是梦寐以求的机会。”她的声音带着一丝紧张,但更多的是坚定,“但是,国家级竞赛选拔在即,这是我现阶段必须全力以赴的目标。我想请问……是否有可能,将参与课题组的时间,推迟到选拔赛之后?哪怕只能参与一小部分工作,我也非常渴望能够学习。”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随即传来周教授温和的笑声:“有主见,懂取舍。很好。课题组的大门在选拔赛后依然为你敞开。期待你的好消息,也希望届时能看到你带着竞赛淬炼出的思维锐度,参与到我们的研究中来。”

挂了电话,林晚照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堵在胸口的巨石被移开了。她找到了一个不完美,但属于她自己的平衡点。既不负当下的责任,也不放弃远方的召唤。

抉择已定,心无旁骛。林晚照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最后几天的冲刺中。训练的强度达到了顶点,模拟题的难度一次次突破极限。她不再仅仅满足于“做对”,而是追求“理解透彻”和“思路最优”。她将论坛上学到的新视角,偶尔尝试着融入解题,虽然有时会绕远,有时会碰壁,但那种主动探索、试图越标准答案的过程,让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

王老师敏锐地察觉到了她这种变化,在一次单独辅导时,他看着她在草稿纸上写下的、比参考答案更繁琐却更具一般性的解法,点了点头:“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很好。竞赛是手段,不是目的。能透过题目,看到背后更广阔的物理图景,这才是我们真正希望你们获得的。”

家人的支持也悄然转变了形式。母亲不再只是准备夜宵,有时会悄悄放下一本《科学》杂志的中文摘要选编;父亲会在她长时间伏案后,硬拉着她出门散步,聊些不着边际的新闻;奶奶则在她偶尔流露出疲惫时,轻声讲述那些她年轻时克服困难的故事。家庭的温暖,化作了更理解、更智慧的陪伴。

选拔赛如期而至。考场里气氛凝重,来自全国的顶尖高手齐聚一堂,空气中仿佛弥漫着无形的电火花。笔试题目果然极其刁钻,对知识储备、思维度和临场心态都是极大的考验。

林晚照稳扎稳打,前面题目进展顺利。但在最后一道综合大题上,她再次遇到了拦路虎。题目要求设计一种测量“虚粒子”在卡西米尔效应中贡献的间接实验方案,这几乎是一个开放性的小型科研命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常规思路似乎都走进了死胡同。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焦躁感开始蔓延。她闭上眼,深呼吸,强迫自己冷静。脑海中,沈倦u盘里关于“量子场论微扰论”的简要图示,京市论坛上周教授提到的“利用纳米结构增强真空涨落效应”的只言片语,以及她自己之前尝试将不同知识融合的体验,如同破碎的星辰,在她思维的宇宙中碰撞、旋转。

突然,一道灵光撕裂了迷雾!

为什么不利用光学微腔的purce效应来放大特定模式真空涨落的影响,通过测量微腔自辐射寿命的微小变化来反推虚粒子的贡献?这个想法极其大胆,涉及了量子光学和场论的交叉,远远出了高中竞赛的范围。

她的心脏狂跳起来。写,还是不写?写,可能因为出大纲或论证不严谨而被扣分;不写,她或许能凭借前面题目的高分勉强过关,但会留下巨大的遗憾。

她想起了沈倦。想起他选择离开时或许同样面临的、不被人理解的抉择。想起他说的“飞吧”。

飞,就意味着要敢于离开熟悉的航道,敢于冲向未知的天空。

她不再犹豫,笔尖落在答卷上,开始清晰、严谨地阐述这个基于光学微腔的间接测量思想。她没有试图进行完整的场论计算(那远远出了她的能力),而是着重描述了物理图像、实验核心思路以及可能遇到的主要挑战和误差来源。她将自己所能理解、所能组织起来的知识和想象力,淋漓尽致地挥洒在了这最后的答卷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