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氏看女儿天天忙进忙出,又搞出了什么水果罐头,心里也隐隐感觉有些不对。但是看锦书成天忙得脚不沾地,她也不忍心在这个时候去打扰,便只能默默揣着这份担心不作言语。
“赵回,咱们家没有种粮食,若是干旱造成饥荒,到时候粮价绝对要上涨。趁着现在所有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你先去镇上多买点儿粮拉回来囤着。”
家里人最近都没空,锦书只能把这个任务交给赵回。毕竟他也是能当家做主的主人家嘛,到时候遇上一些小问题也懂得随机应变。免得叫下人去,不知道该怎么做又跑回来,来来回回几趟浪费时间。
赵回没有丝毫犹豫,第二天就去了镇上。结果镇上的粮商也是个精明的,不少人都和锦书想到一块儿去了。因此赵回去买粮的时候,不少人都称自己家没有多少存粮了,只能卖给他小部分。
但仅仅这一点儿根本不够。要供全家上下十几张嘴,还有四时居这么大一座酒楼,一星半点儿只够应应急罢了。
没办法,赵回思索一番后决定去县城。为了不让锦书担心,他还特意派吴小六到清水村传话。锦书知道他去了县城后并不担心。虽然她知道赵回在性格上有些缺陷,但也知道他做事却比谁都要靠谱。
不过让锦书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一去竟然去了四天才回来。不光回来了,还足足拉了十车粮食回来。而且为了在路上不惹人注意,他租的还是带车厢的马车拉回来的。
锦书惊喜不已,当晚便带着家里人把所有的粮食藏进了地窖。这本是锦书挖来冬天囤蔬菜的,没想到现在还用在了这事儿上。
进京赶考
因着赵回是天黑后才回来的,所以这事儿并没有引起村里人注意。天亮之后,粮食都已经在地窖放好,村里一如往常。
韩逸已经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没有露面了。好几次锦书想找他说说水果的事,可悦来酒楼的伙计却说他回了仁安县之后便再没有来过。锦书猜测他应该是去处理水车图纸的事儿了,所以之后也没有再找过他。
四时居的生意和平时一样,所有人都有条不紊地做着自己的事。只是大约受了天气的影响,最近一段时间客源有所减少。林掌柜还专门和锦书说起此事。不过这也很正常,锦书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叮嘱让大家认真做事便好。
终于到了夏末。眼看清水河的水位线越降越低,村里人也意识到了这天气的不同寻常。好在田里的粮食也快成熟了,所以大家的焦虑也缓和了不少。
等树上最后一轮果子摘完,锦书也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谁了李运志却在这时候找上门来。一番交谈之后锦书才知道,原来他打算过完中秋之后便动身前往中京——夏国国都,所以特来和叶氏打个招呼。
李运志去年已经过了秋闱,打算明年二月参加会试。但仁安县离中京至少有一个月的路程,所以为了避免错过考试,许多考生都会在年前就赶到中京住下,再利用剩下的时间好好准备一番。
这没什么问题,叶氏不可能同他一起前往,所以只能叮嘱他路上小心。锦书又拿了五十两银子给他,好让他到了中京后不必担心衣食住行,只管安心准备会试。
李运志说什么也不要,神情严肃地说道:“上京的银子我已经备好了,这五十两我绝不能收!今次前来也只是想和二嫂打个招呼,免得二嫂担心。”
叶氏劝道:“我知道你是个好的,小锦也不是故意拿银子要打你的脸。但是去了中京后会遇上什么事也说不准,多放点银子在身上总是要放心些。你要觉得于心不安,那这些钱就当是二嫂借你的。拿着吧!”
李运志还想推辞,锦书忍不住开口道:“小叔,你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婆婆妈妈的了?我娘不是说了嘛,就当是借你的,日后等你考取功名,再如数奉还就是了。”
锦书知道,有些读书人端的就是个气节,所以李运志不收这钱也能理解。不过她也是念着从前在李家的时候,李运志对她们母女俩的种种善意,所以才会对他格外大方。如今看来,她这大方也算是没白大方一场。李运志毕竟不是李家那些狼心狗肺的人能比的。
见叶氏和锦书强行要他收下,李运志只能千恩万谢双手接过银两。临出门时,锦书突然想到韩逸曾经给她的那块玉佩,便立刻叫住了李运志,自己跑回房间把玉佩取来。
“小叔,为了以防万一,要是上京之后遇上麻烦,你可以拿着这块玉佩,去悦来酒楼找韩家人求助。听韩逸说他家的悦来酒楼在整个夏国境内都有分店,想必在中京应该也有些手段。你一个人离家这么远,到时候有什么麻烦我们也帮不到你,能为你做的也只有这一点了。”
李运志感动不已,看着手上的银子和玉佩,说话时都有些哽咽了。
“小锦,你的恩情小叔记下了,日后小叔定当报答!”。
锦书却只是微微一笑:“小叔说哪里话,我们是一家人嘛。”
风雨欲来
过完中秋,村里各户人家的庄稼也收得差不多了。
李运志这次还是和周文一起启程的。作为村里唯二的两个读书人,能取得如今的成就确实不易,所以临行的时候里正还特意带着村里人一起去送了一下,同时还不忘细细叮嘱一番,让他们到达中京后万事小心。
之后村里也没什么大事发生,不过里正还是把锦书之前那番话同村里人都说了一下。至于他们究竟听没听进去,旁人也管不着,所以里正也没有再三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