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圣经214 > 第13章 亚伯兰与罗得(第1页)

第13章 亚伯兰与罗得(第1页)

亚伯兰与罗得分开

亚伯兰带着他的妻子与一切所有,从埃及上到南地,罗得也与他同行。(“上到”指从低地(埃及)向高地(迦南)的地理与属灵回归,象征脱离世俗,归回应许之地;“南地”特指迦南南部干旱地区)

亚伯兰在牲畜、金银方面,已极其富足。

亚伯兰从南地起行,逐站迁移,回到伯特利,到了他从前支搭帐篷的地方,也就是伯特利城东边与艾城西边之间的位置,回到他最初筑坛的地方,亚伯兰在那里再次宣告并敬拜主的名。

与亚伯兰同行的罗得,也拥有羊群,牛群与帐棚。

然而,这一片土地无法承当他们同住一处,因为他们的财物极其丰盛,以至他们不能再共居。

亚伯兰的牧人与罗得的牧人之间起了争端。那时,迦南人与比利洗人仍居住在那片地区。

亚伯兰对罗得说:“你我之间,以及你我牧人之间,都不可以生争执,因为我们是至亲族人,理当和睦共处。这整片土地岂不都在你眼前吗?你我应当分开,你若向左,我就向右;你若向右,我就向左。”

罗得举目环顾,看见约旦河整个平原直到琐珥,水源充沛,如同主的园子,又像埃及沃土。(当时主未毁灭所多玛和和蛾摩拉)(注:“琐珥”意为“微小”)

于是罗得为自己选择了约旦河整个平原,向东迁移。亚伯兰与罗得彼此分离,各自离开对方。

亚伯兰定居于迦南地,罗得却迁居平原诸城之间的聚居区,在靠近索多玛城的地方搭帐棚。

当时,索多玛的人极其邪恶,他们在主面前犯下大罪。

亚伯兰迁往希伯伦

罗得离开之后,主对亚伯兰说:“现在,你要从所在之地举目环顾,向北、向南、向东、向西眺望,凡你眼前的一切土地,我必赐给你和你的后裔,直到永远。(“后裔”直译“种子”,下同)我必使你的后裔如同地上的尘沙。假如有人能数尽地上的尘沙,才能数算你的后裔。

起来,纵横走遍这地,因为我已将这地赐给你。”

亚伯兰逐迁居至希伯伦幔利的橡树区,在那里支搭帐棚,并筑了一座祭坛献给主。(注:幔利为当地亚摩利族长之名,其橡树象征古代盟约的立约地标)

思考一下:

财产丰盈与地理限制

亚伯兰与罗得从埃及返回迦南时,均拥有大量牲畜、金银和帐棚。但迦南地的承载能力有限,尤其伯特利与艾城之间的牧场无法满足两家牧人的需求,导致牧人争夺资源。这一冲突暴露了物质繁荣背后的危机: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人性的贪婪。

属灵恢复与世俗诱惑的张力

亚伯兰回到“从前筑坛之地”并求告耶和华的名,表明他脱离埃及后重新与神恢复关系。然而,罗得虽同蒙祝福(因亚伯兰而富足),却未建立独立的属灵生命,为后续选择埋下伏笔。

亚伯兰的主动和解

亚伯兰以“骨肉至亲”为由,提出“不可相争”,并让罗得优先选择土地。这一举动体现:

越利益的属灵智慧:避免外邦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因信徒相争而亵渎神名;

舍己的榜样:放弃长者的优先权,将和睦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罗得的“理性”与属灵盲点

罗得的选择基于三重标准:

经济理性:约旦平原“水源充足,如伊甸园,似埃及沃土”;

短期利益:忽略所多玛“罪大恶极”的属灵警告;

渐进妥协:从“迁居平原城邑”到“挪移帐棚直到所多玛”,体现温水煮蛙式的堕落。

结果上,罗得虽得肥沃之地,却失去属灵遮盖,最终家族被卷入所多玛的毁灭。

喜欢圣经世纪gq版请大家收藏:dududu圣经世纪gq版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