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早饭,上班的上班了,上学的上学,陈妍因为额头上的伤,请假在家,没去学校。
这时候,学校的老师也不太敢管学生,害怕被批斗。
原主也不是一个爱学习的,成绩在及格边缘晃悠。
“妍妍,我也去居委会糊纸盒了,晚上回来。”
“知道了,奶奶,你慢点,不要着急。”
记忆中,奶奶对原主真的很好。
老太太也是命苦的,生了好几个孩子,除了陈父和陈家小姑都没养活,夭折了好几个孩子。
好不容易养大一儿一女,结果,女儿年纪轻轻的就死了。
老太太中年丧夫,丧女,很多事情都是憋在心里的。
陈妍独自在家,也没什么事,想着整理一下原主的东西,过几天就要下乡了,能带的就都带着。
这是一个物资匮乏的时代,什么东西都是宝。
原主的东西真不多,一年四季的衣服,鞋子,只够换洗的。
不是家里不重视,而是计划经济,家家如此。
正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大的穿完小的穿,实在破的不能穿,还能做鞋穿。
陈妍整理了一遍,原主的衣服没几件不带补丁的。
她这人比较活泼好动,同样的新衣服,陈清清的穿的干干净净,原主的不是这块撕一个口就是那块坏一个洞。
因为总把衣服弄坏,她自己倒是练了一手不错的针线活。
衣服什么的整理完了,钱财,那真是一言难尽。
记忆中,原主有个装钱的小口袋。
可惜,里面空空如也。
原主是个手松的,家里给的零花钱,那是一分也留不住,花的干干净净。
忙活了半天,忙活了个寂寞。
要钱没有,要物也没有。
这马上要下乡了,只能指望家里给准备了。
陈妍兴致缺缺的躺在床上,对未来的生活,有些迷茫,没了方向。
“妍妍,你出来,我带你去知青办。”
陈父请了一个小时的假,急匆匆的回来了。
“来了。”
陈妍从床上爬起来,穿上鞋,跟着陈父往知青办去。
七零年的苏城,到处灰扑扑的,远没有后世的光鲜亮丽,但却让人有一种心安的质朴。
“陈师傅,这是干什么去?”
“刘工,我带孩子去知青办报名。”
“行啊,响应国家号召,好样的!”
“陈师傅,你家这是决定让清妍去下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