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好了。”
和厨房连着的窗口,有人朝外喊了一声。
清妍才知道,这时候的国营饭店是没有人为你服务的。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清妍愣了一下,赶紧过去端回自己的饺子。
都说东北菜码大,是真的大。
这一大盘饺子,得有二十多个,主要是,单个的饺子也大。
清妍夹了一个,咬了一口,好吃。
面粉的麦香味,猪肉的肉香,黄瓜的清香,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让人欲罢不能。
十个饺子下肚,清妍已经撑的不行了。
她的饭量有限,真的吃不下了。
幸好,她带了饭盒,可以打包带走。
装好饭盒,清妍心情愉悦的走出国营饭店,打算回去了。
咦,前面那个好像是余庆林。
清妍看着一闪而过的人影,背着背筐,朝着饭店的后门闪过去了。
脚比脑子反应快,清妍下意识的追了过去。
也看清人了,也反应过来,自己这是干了什么蠢事。
转过身,清妍就往回走,越走越快,最后,都小跑起来了。
幸亏原主身体好,又经常跟着陈二哥后面疯玩,跑的还挺快,耐力也不错。
一路回到知青点,没生什么意外。不知道是余庆林没看见她还是没把她当回事,反正,他没有追过来。
休息结束之后,又开始上工了。
不过,这时候也没什么太累的活。
黄豆地里薅大草,谷子地里薅草,基本都是这些活。
这边是林区,也不用专门去割草喂牲畜,有专门放牛,放马的。
清妍跟着知青点的人一起上工,中午休息的时候,四个人开始晒干菜。
林奶奶教过她们,怎么晒豆角丝,豆角片,黄瓜片,茄子干,总之,吃不完的蔬菜,大多都能晒成干。
这时候没有冰箱,大多数农村都没有电,点蜡烛和煤油灯。
不过,二道沟大队很不错,有电。
二道沟大队和五林公社之间有一个木材厂,规模还不小。
当时建厂的时候,便电所过来埋电线杆,余队长给人送了不少山货,又去公社申请,给二道沟大队也拉了电。
虽然十五瓦的灯泡也不怎么亮,那也比煤油灯好多了。
附近其他几个大队就没这么幸运,现在依然点着煤油灯或者蜡烛呢。
这段时间,麦子收完了,黄豆和苞米地的草也薅完了,队里没有其他活了。
挖沟,修路,基本都是青壮年去上工,挣工分。
余大队长年轻的时候打过鬼子,是民兵队队长,敢想,敢干。根正苗红的,腰杆子硬。
还有就是,整个二道沟大队,一半人都姓余,是坐地户。
其余的一些杂姓,大多是闯关东过来的外地人。
因为团结,这些年,外面闹得最热闹的那几年,二道沟大队也没怎么受影响。
红小兵也知道二道沟的情况,几乎不过这边。
清妍在心里暗自庆幸,自己分到这,也算是幸运的了。
“清妍,贺建国他们把菜拎回来了,咱们出去看看,是切丝还是掰片?”
红姐喊了一嗓子,清妍的思路被打断了,也不想了,过好眼前才是重要的。
“红姐,我来了。”
清妍出来一看,一筐油豆角,还有不少长豆角,这边叫豇豆角。
“这些油豆角都鼓豆了,掰片吧。”
来东北快一个月了,口音也被感染了,自然而然的就跟着说一些东北话了。
“行,正好上次晒得豆角丝已经干透了,空出了帘子。”
清妍她们还和林奶奶换了好几个帘子,都是高粱杆穿的。
有圆的,盖饭盆,水缸,也有长方形的大帘子,用来晒干菜。
一筐油豆角,四个人齐动手,没一会就掰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