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大家虽然对陆大队长都很信任,可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大家带在身上的口粮都吃没了,每天只能吃些鱼虾度日的时候,还是会不由自主的去想,等哪天他们这几万人把鱼虾都吃光了,就只剩下等死一条路了。
而且他们最终不是饿死,就是渴死,几个月了一滴雨都没下过,眼看喝的水都没了,海水又不能喝,咋办吧?只能等死。
可事情突然就有了转机,先是谢放家那丫头做了个梦,然后陆大队长就给大家找到了粮食。
再然后,大家有了种子,自然就有了力气,这几个月谁不是起早贪黑的忙乎,有一个不愿意出工的吗?
没有。
有一个抱怨的吗?
没有。
如今大家终于要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咋会不高兴,那真是,说一粒都不许吃,然后孩子老人把捡来的谷穗麦粒都交了上来。
一村如此,另外九个村也是如此。
现在大家都憋着一股劲,想看看哪个村的收成最好,打出的粮食最多。
小麦是先收的,收完小麦,又种了很多大白菜,如今那几片大白菜地还绿油油的呢,这边又开始收苞米了。
收小麦的时候,一村的产量是排在第一位的。
据说只比九村多出二斤,当时王铁柱高兴的呜呜直哭,因为一村的人数不占优势,开出的地少于其他好几个村,他以为一村这次肯定要垫底了,整好能整个中等就行。
没想到最终一村却夺了个第一,你说王村长能不激动吗,哭咋了?谁没哭过?
小麦是低产作物,各村种的都不多,真正的秋收实际才开始,这才是显示实力的时候。
先称重的是谷子,这次据说六村产量最高,不过温大队长还没正式发话,最后的结果还没出来,老百姓瞎传的就不能算。
秋收期间陆元策一声令下,又给大家发放一百斤粮食,这次是按户发放的,目的就是想让大家吃几天干饭,好能有力气干活。
还有养鸡场那边,一口人一个鸡蛋,这都已经是第二次发放了。
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一个鸡蛋,想想那些家里有十几口人的,有的人家因为没分家,一下就能分几十个的都有。
养鸡场这边供应鸡蛋,捕捞队那边供应海鲜,谢放爷俩没别的本事,当然这话是谢放说的。
谢如令可不觉得自己没别的本事,不过她那本事也不能随便往外露,于是这爷俩就又开始了给大家熬制补药。
之前是因为没有陶罐,家家的陶罐还要留着煮饭,逼他们没办法,用大铁锅给大家熬药。
现在家家都有了大铁锅小铁锅,陶罐就都贡献出来,给谢放用来煎药。
啥时候都不能说人是没有私心的,谢如令刚来那会儿,哪个没私心,不然也不会出现王巧珍谢大喜那种人。
即使现在,那种人依旧有,而且还不能少了。
不过在被陆元策镇压了几次后,这些人就像是都养成了一切为公的习惯,居然再没出现过谢大喜王巧珍那样的人。
毕竟孤岛的日子太难熬了。
据说那次给谢大喜一家送粮食,李大牛允许谢家去两个人,老二谢正轩和老四谢启轩跟着一起去的。
然后这俩人回来之后虽然啥都没说,却越发的努力干活了。
后来大家是从谢正轩媳妇杨菊花哪里听说了一些事,说是他们去的时候,那一家人都已经断粮好几天了,一个个瘦的,都跟快要死了的野人差不多。
王巧珍之前多胖的一个人,可以说,那是十个村最胖的一个。
据说现在瘦的,就剩下几十斤了。
谢如令听说了这个消息,可和大家的想法不一样,她觉得王巧珍那是因为疾病复发,估计这次是真没几天活头了。
谢如令明白咋回事,大家不明白啊,想想一个一百多斤的大活人,王巧珍之前的体重,少说也得有一百三四十斤吧?
这才几个月时间,就变成了几十斤……
大家后来谁都不敢再提孤岛了,都把那地方当成了能吃人肉的怪岛。
当然,也没人再敢挑衅陆大队长的好脾气,这日子这么好,谁都不想去孤岛送死。
实际孤岛那边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可怕,当然,因为粮食送来的不及时,谢大喜一家也的确没轻被饿。
然后这女人又是个喜欢夸大的,一见俩儿子来了,就哭嚎着说他们在这里有多悲惨,就想让俩儿子回去之后,找找人,把他们弄回来。
谢正轩和谢启轩哪有那本事找人,他们的亲舅舅都不愿意管他们爸妈的事,别人谁还能管这事。
然后这哥俩回来就和老三老五一商量,觉得只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好好干,到时说不定谁都不用求,陆大队长就能把他们爹娘放回来。
所以现在谢大喜家这几个儿子,整天真就跟老黄牛似的,闷头就是干活。
只不过家里有个杨菊花那样的快嘴媳妇,重点这人还不想公婆回来,所以哥几个这点小心思,她都给嘞嘞出去了。
这人就怕对比,有谢大喜那一家的对比,大家顿觉累也不累了,苦也不苦了。
如今又迎来了大丰收,个个被晒的黑红黑红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
谷子最后的称重终于出来了,最终结果是六村产量最高,排第一,比排在第二的一村,多出二十几斤。
这下王铁柱可有点急了,小麦那会儿他们虽然排第一,却也只比排在第二的九村多出二斤。
人家六村这个第一,可是比他们村多出二十几斤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