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元策说这些棉花足够给那三千户发放了,当然,棉布肯定没有那么多,所以只能用麻布,或是老百姓自己拿布,公家只能给他们发棉花。
总之在这非常时期,原本陆元策都想过,冬天来的时候,是不是要穿兽皮过冬。
后来谢小令得了这个宝贝空间,有了粮食,有了种子,有了牛马羊,有了羊毛,有了棉花。
如今这个冬天,咋都不至于让大家冻死了。
陆元策不说那些羊毛,谢如令差点都给忘了,听说已经有人在纺毛线了,她又自告奋勇,说要帮着给毛线染色。
现在大家有了这些棉花,还有队伍上积攒的兽皮,这个冬天,她也觉得可以让大家过个暖呼呼的冬天。
只是这个突然出现的一库房棉花,不知陆元策要用啥借口,他说他有办法,绝不会被人怀疑,谢如令也就没再追问。
好消息一个接一个的来,大家吃的饱饱的,又都喝上了谢放同志熬制的补药,这最后的半个月,那真是,简直都像揣着一团火似的。
如今大苞米都已经收回来了,只不过还不能脱粒,所以暂时还看不出哪个村产量最高。
王铁柱这两天挨个村走了一遍,瞧着大苞米堆,总觉得还是他们一村的苞米堆最大。
大苞米需要晾晒干干的,才能脱粒,这期间大家不那么忙了,有些人家就已经开始在做棉衣了。
谢如令这次也算见识到了普通老百姓是怎样生存的。
她这空间里啥布料都有,棉花也还有几千斤呢,可却啥都不能往出拿。
所以她一直关注着大家用啥做棉衣,可不是给你四斤棉花,那东西就能直接穿在身上。
然后她就见识了这些农妇们的本事,几乎全村人都是这样干的,就是把夏秋时穿的单衣,又改成了棉衣。
别的村啥情况她不清楚,反正一村也就钱家那样还有些布料家底的人家,做棉衣用的是新布料,再就是他们家。
她拿出的布料都是棉布,黑色的居多,还有两块蓝色的,她家爹娘就以为这些布料都是陆元策给的。
陆大队长隔三差五就来他们家一趟,夫妻俩实际早就看出来了,陆大队长估计是对他们家闺女动了心思。
可人家又没明说,也没请媒人上门,他们心里就算有这样的猜测,也没敢和闺女说出来。
不然是他们夫妻俩猜错了,岂不是让闺女白欢喜一场。
嗯,在谢放和罗慧琴的心里,这岛上未出嫁的小姑娘,就没有不想嫁给陆元策的。当然,也包括他们家闺女。
谢放家不缺棉花,也不缺布。
几口人一人做了一身新棉衣,还给谢成轩,也就是小石头也做了一身。
只是做棉被的时候,为了给谢奶奶省出一床褥子的棉花,几个小孩儿的棉被,就都做成了四斤棉花的。
这样省下来的三斤棉花,加上之前给谢奶奶留出来的棉花,不但让谢奶奶有了厚棉衣穿,有了五斤棉花的大棉被盖,这又多了一床褥子。
原本他们家留够了做棉被的棉花,谁都没有褥子,这不是几次劝说谢奶奶来家里,她都不愿意。
罗慧琴可怜老太太住的那地方连铺热乎炕都没有,就给谢奶奶又做了一床褥子。
五斤棉花的棉被,三斤棉花的褥子,还有一身厚棉衣。
在别人还在为没棉被盖发愁的时候,谢奶奶这边穿的盖的铺的都有了。
只是这些东西送过去没几天,谢如令就听说了一件事,她那位他们家咋请都请不来的亲奶奶,又回去了她大伯家里。
瞧她爹娘那脸色,她都不用细打听,就知道咋回事。
一定是她那几位堂哥堂嫂,知道谢奶奶手里有这么厚的家底,去说了几次好话,老太太又是个心疼孙子重孙子的人,就没能抗住人家哄。
估摸那棉被褥子,自己肯定是捞不着了,就不知她妈一针一线,都是用新棉布做的那身棉衣,穿在了谁身上。
她爸妈可以忍下这件事,谢如令是不能忍的,她到要过去看看,如果她奶奶把那身棉衣也送人了,那她到是不怕再做一回恶人,把东西抢回来也不是不行。
谢如令去的时候,谢奶奶正坐在炕上搓苞米。
岛上的温度要比他们之前住的那里高一些,反正只要是不刮风,没入冬前,就是不穿棉衣,也都能挺过来。
谢奶奶此刻果然还是穿着她那身补丁摞着补丁的单衣,只是腿上,两个膝盖处,都绑着兔皮。
这种造型,谢如令在村里常见,估摸就是冬天,都有这样只需绑着两块兔皮过冬的。
“小令来了,快,快上炕来,这炕你四嫂烧的,可热乎了。”
谢奶奶一看见这个小孙女,不知为何,就控制不住的心虚。
所以赶紧热热乎乎的招呼谢如令上炕,还把让她坐下的那块,用手擦了擦。
这屋里除了杨菊花不在,谢仁轩媳妇徐娅,谢晨轩媳妇张秀兰,再就是那几个小崽子,都在。
几个人看见谢如令,也都赶紧低下了头,那几个小的,甚至吓的直哆嗦。
她有这么渗人吗?
谢如令可不觉得这些人怕的是自己。
估摸是做了啥亏心事,做贼心虚吧?
谢如令也不想绕弯了,她奶既然已经又回到长子家了,她觉得她除了理解,说啥都是废话。
“奶,我听说你又和我大伯一家归到一块了是吧?”
“是,是,是你几个堂哥,几个嫂子去接的我。”
在面对老三家这个小孙女的时候,谢老太太也发怵,不过一想到自己毕竟是她的亲奶奶,这才底气又足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