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漫画 > 第88章 灰里长出的芽比火还烫(第2页)

第88章 灰里长出的芽比火还烫(第2页)

地点不在衙门,而在祠堂、集市、村塾;听众不限身份,男女老少皆可参与。

西北某镇,读到一句:“我下令烧粮时,听见娃在哭……可上司说,宁可饿死三千,不能乱军心。”

台下跪倒一片。

一位老汉抱着孙子嚎啕大哭:“那是我儿子!他活活饿死在田埂上,手里还攥着半截野草!”

人群之中,当地县令脸色惨白。

散场后,他独自走入拾遗亭,写下姓名职务,自陈曾隐瞒上司贪腐之事,愿赴京备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刑部压件再不敢拖。

三日内,全国上报备案案件激增六倍。

风,已经吹进了骨头缝里。

李承武奉命巡查边镇义塾进展,归来说起一幕:孩子们用陶片刻字习文,老师教他们“把疼记住,但别让它烂”。

苏锦黎听后沉吟。

盛夏的夜风穿过宫墙缝隙,带着燥热与蝉鸣,吹不散七王府书房里的凝重。

苏锦黎坐在灯下,指尖轻轻摩挲着李承武带回的一片陶片——边缘粗糙,上面刻着一个歪歪扭扭的“娘”字,笔画深得几乎要裂开。

“把疼记住,但别让它烂。”她低声重复这句话,目光渐渐沉静。

她忽然想起那个老农抱着孙子站在残卷前的模样,想起妇人说起观音土时颤抖的声音,也想起国子监里那名痛哭的太学生。

记忆不是刀,可它割得最深。

而如今,百姓已不再只是被动承受,他们开始说话,开始刻字,开始用最原始的方式,将被掩埋的真相一寸寸挖出来。

可这还不够。

口述会遗忘,纸张会焚毁,唯有扎根于民间的传承,才能真正长出新的根系。

次日清晨,苏锦黎召见沈砚舟。

她在案上铺开一张舆图,指尖点向十个标记红圈的地方——皆是曾遭屠村、焚粮、冤斩之地。

“设‘记忆耕读计划’。”她说,“王府出资,建十辆流动书车,每车载陶泥、刻刀、《拾遗简本》,巡乡授课。不强求读写,只教一件事:把自己的故事留下来。”

沈砚舟皱眉:“朝廷未批,此举恐招非议。”

“那就不是朝廷的名义。”她平静道,“是民间自。我们只提供泥土和工具,让百姓自己去刻、去传、去教。孩子学字时记住的不是一个‘粮’字怎么写,而是‘那年没米下锅’。”

数日后,第一辆书车驶出城门。

百姓围观,有人笑称:“这是给地里埋字,等它自己长出理来。”可不过半月,西北三镇已有孩童在陶片刻下祖辈饿死之年,南方村落则流传起一段段押韵的口诀,讲的是某任知县如何贪墨赈银。

火种已撒下,风一吹,便连成了片。

而此时,宫中忽传急召。

苏锦黎踏进内殿时,夜已深。

一名白宫女伏在榻上,气息将尽。

她握着一只褪色布包,交予内侍,只说一句:“临死前,得还了这个。”

信是写给皇帝的,却由她代阅。

纸上字迹枯涩,断续如喘息:

“……先帝病危那夜,我守在外间。七更后,有个影子进了药房,端出来的碗换了颜色。我没敢看清楚。可昨早听见街上有孩子摇铃念书——那是当年七皇子病重时求医的铃声啊。我撑不住了,不说,魂不得安……”

苏锦黎读完,久久未语。

灯影晃动,映着她眼底翻涌的波澜。

她终于明白,为何萧澈幼年屡次病危却无人救治,为何他至今体弱却从不怨天尤人。

那些藏在药香里的杀机,早已浸透宫墙。

翌日清晨,她未回王府,径直奔赴昌平拾遗亭。

晨光微露,亭中已有百姓排队登记旧事。

她接过登记簿,在页空白处提笔写下新规:

“凡揭弊者,无论生死,皆记功半级,荫及子孙。”

笔落如刀,划破长久的沉默。

人群寂静片刻,随即有人跪下,有人哽咽,也有老人颤巍巍掏出一封泛黄家书,说:“我来说……我来说我家的事。”

而在皇宫深处,皇帝独自立于御药房旧址,手中紧握一枚锈迹斑斑的小铃铛。

那是他幼弟临终前攥在手心的东西,多年来无人问津,如今,竟被人重新听见。

喜欢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请大家收藏:dududu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