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庶女攻略皇后 > 第76章 旧账本里爬出的新虫(第2页)

第76章 旧账本里爬出的新虫(第2页)

欢呼如潮,涌向宫墙深处。

而在修史院东厢,谢云澜正翻阅各地拾遗亭近报。

她指尖忽在一栏薪资放记录上停住。

连续三月,礼部未向江南片区工匠拨付俸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她不动声色,合上卷宗,提笔写下一行小字:“匠人不可弃,火种不可熄。”

窗外,暮色渐浓。

记忆广场的陶铃在风中轻响,仿佛回应某种即将到来的静默抗争。

第章旧账本里爬出的新虫(续)

谢云澜合上卷宗时,窗外的风正掠过记忆广场的陶铃,叮当一声,像是某种低语。

她盯着那行自己写下的字:“匠人不可弃,火种不可熄。”指尖微颤。

礼部三月未俸银,并非疏漏——而是算准了拾遗亭工匠多为贫寒孤老,无权无势,断其生计,便等于无声剿灭。

江南十一州,三百六十座拾遗亭,若就此停摆,那些靠口述传史、以布片记事的民间声音,将尽数沉入黑暗。

但她知道,百姓不是泥偶。

当晚,她悄然托人递信至江南织造局旧坊,联络七位年过六旬的退休绣娘。

她们曾是宫中贡品的执针者,如今隐居乡野,却仍守着一手“密线叠绣”的绝技。

信中只有一句话:“想不想再缝一次,不为龙袍,而为人?”

五日后,第一匹布到了。

粗麻底,拼缀百家旧衣碎片,每一块都附有原主姓名与一句短语——或是一句童谣,或是一段悼词,甚至只是一个名字。

绣娘们用细如丝的银线,在布面勾出可嵌陶板的暗格,名为“千帐计划”。

每一顶帷帐,皆由百户人家共织而成,悬挂于拾遗亭外,既能遮风挡雨,亦成露天碑林。

九月初三,第一批百顶帐篷在义塾外落成。

那日恰逢太后銮驾出行,车马缓缓经由东华街。

风起帘动,阳光斜照在新立的记忆帷帐上,半透明的陶板映着背后密密麻麻的灯诗与姓名,光影交错,宛如无数灵魂列阵迎风。

随行宫女掀帘一瞥,低声惊道:“这……不像反书,倒像祈福。”

太后未语,只凝望良久,最终轻声道:“把伞收了吧,别挡着光。”

次日清晨,内务府快马加鞭补拖欠银两,文书上盖着“特批民录协修经费”的朱印,无人敢问缘由。

而在另一处,暴雨已连下七日。

京城北垣多处渗水塌陷,工部却以“年久失修非一时之责”推诿,拒拨修缮款。

苏锦黎站在王府檐下,望着雨幕中摇曳的灯笼,忽然想起幼时在安国公府账房偷听的一句闲谈:“贞元十二年那次大修,根本没走户部账,是有人走票洗银,石料买了三成,银子去了七成。”

她转身唤来柳知秋:“去地窖。”

两人冒雨潜入早已废弃的安国公老宅,穿过蛛网密布的回廊,终在后院一口腐朽棺材的夹层中,寻得一本虫蛀严重的蓝皮账本。

纸页脆如枯叶,但关键几页尚存:某商贾以“购城石三百车”为名开具票据,实则将巨额银钱转入一位早已去世的郡王名下私库,经手者竟是当今几位重臣的父辈。

苏锦黎没有声张。

她命人拓印三十七页核心记录,匿名封装,寄往十三州最具影响力的拾遗亭。

信封上无字,仅盖一枚陶制印记——那是记忆广场中央那口古井的纹样。

七日后,五十余城同时出现相同内容的陶片公告,嵌于街头墙垣、桥墩碑侧。

百姓认得那些名字,认得那段被抹去的历史。

愤怒如野火燎原,贪官家门接连被砸,石碑前堆满黑炭写的诉状。

深夜,王府书房烛火未熄。

苏锦黎独立窗前,手中茶已凉透。

雨仍在下,一道黑影自墙外疾退,脚步匆匆隐入巷口。

她望着那消失的方向,唇角微扬。

他们不怕谎言被揭穿。

他们怕的是,人人都有了翻开真相的资格。

喜欢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请大家收藏:dududu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