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庶女攻略庶长子 > 第63章 他们终于点了头可火得自己烧(第1页)

第63章 他们终于点了头可火得自己烧(第1页)

宫中批文下达次日,天刚蒙蒙亮,礼部便派了三位官员带着尺绳和黄纸,悄无声息地进了太庙外院。

他们脚步轻,神情却倨傲,一路绕过主殿,径直走向西北角那扇常年闭锁的偏门。

青苔爬满了墙根,檐下积水成洼,连守庙的老卒都懒得过来瞧一眼。

一名礼官掏出朱笔,在黄纸上勾了个框,嘴里念叨:“奉旨立碑,限高三尺,方位定矣。”另有一人低声笑:“三尺,还不够个儿郎站直呢。正好,这些人本就不配见光。”

话音落时,风掠过枯槐,卷起一地碎叶。

这消息尚未传开,已有人快马加鞭送至七王府西角门。

周砚卿摘下斗篷,拂去肩上晨露,将密报递到苏锦黎手中:“礼部选址在太庙角门背阴处,碑题也改了——不许称‘烈士’,只准写‘前事纠误名录’。”

厅内炉火噼啪,映得她指尖微暖。

苏锦黎接过纸,扫了一眼,竟笑了。

笑意很淡,像雪落入深井,无声无痕,却让站在旁边的柳知秋心头一紧。

她太了解这位主子——越是平静,越是锋刃出鞘前的刹那。

“他们要我们低头认错,还要我们感激他们的宽容。”苏锦黎将纸条揉成一团,投入火盆。

火焰腾起,瞬间吞噬字迹,“可历史不是谁写了就算数的,是活人记住了,才算数。”

她说完,起身往外走,披风未系,步履坚定。

半个时辰后,她独自出现在城南义庄。

这里埋着当年“灯变”死难者的无名骨灰坛,坟头草长,碑石斑驳。

新立的一块陶碑尚未成形,工匠正在打磨边缘。

她从袖中取出一只漆盒,打开,是几片焦黑的残片——那是当年赐婚之夜,她在火盆中抢出的账本余烬,也是第一枚陶铃的原料。

她蹲下身,亲手将残片嵌入碑心,低声道:“你们要的是角落,我们要的是根脉。”

风穿堂而过,无人应答

当夜,苏锦黎召柳知秋与谢云澜入府密议。

烛影摇红,三人围坐案前。

“官方碑由他们建,三尺也好,背阴也罢,我不争。”她执笔蘸墨,在纸上画出一座对称结构,“但我们另有计划——双碑并行。”

她抬眸,目光清冷如月:“民间十三坊,外州二十七要地,同步竖立‘心碑’。形制统一:三百二十七块陶片拼成,象征灯变三百二十七名确认死难者。正面刻姓名,背面镌《灯诗》全文——‘星火藏夜帷,孤光破雾来’……一字不删。”

谢云澜动容:“若百姓人人可见,口口相传,岂非比庙堂之碑更有力量?”

“不仅如此。”苏锦黎继续道,“绣议会即日起缝制‘碑纹衣’,纹样看似寻常回纹,实则暗藏碑文轮廓。洗衣时用米汤一浸,字迹浮现。穿在身上,洗在日常,纪念便成了呼吸的一部分。”

柳知秋缓缓点头:“他们可以压碑址,改碑题,却拦不住人心怎么记事。”

与此同时,大理寺评事沈砚舟也察觉异常。

半月过去,礼部对碑文内容一字未审,公文往来皆以“待议”搪塞。

他翻遍《贞元律·祭祀篇》,终于找到那一句致命条款:“非经诏准,不得私立庙外碑铭。”对方早有准备,意在拖到舆论冷却,再悄然作废。

但他亦非坐等裁决之人。

深夜,他与御史台崔明远潜入户部尘封档案库,在泛黄卷宗中翻出一道先帝朝旧例:凡涉及“天灾人祸抚恤名录”,可依《民情录》先行刊布,无需礼部终审。

案例附注写着:“为安民心,立名册,以昭体恤。”

沈砚舟盯着那行字,久久未语。

忽然冷笑一声:“他们用律法堵我们,我们就用先帝的规矩破局。”

三日后,他上疏皇帝,请求将“灯变死难者”归类为“政令误伤之民”,援引旧例,启动《民情录》备案程序。

此举避开了“立碑是否合礼”的争议,直指“抚恤名录”的合法性。

奏疏呈上当日,礼部大乱。

批文尚未回,但风声已起。

街头巷尾开始流传一新诗,孩童都能背诵:“星火藏夜帷,孤光破雾来。莫道无人记,陶铃震不开。”

而在七王府深处,裴文昭正坐在灯下,手边堆满誊抄好的书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