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庶女攻略庶长子 > 第67章 你们想剪枝我们连根移栽(第1页)

第67章 你们想剪枝我们连根移栽(第1页)

裴文昭被押出翰林院那日,天光未亮。

青石阶上霜色如铁,他一身素袍走在最前,身后两名御史随行,脚步整齐得近乎冷酷。

晨风卷起衣角,吹不散围观众人低语——“竟敢当众焚毁朝廷文书”“听说七王府夜夜递信,图谋颠覆礼制”……流言像藤蔓,一夜之间缠满京城坊巷。

可他知道,自己烧的不是圣谕,而是伪造的供词。

那页纸落进铜盆时,火苗猛地窜高,映得他眼底一片赤红。

上面写着“先帝遗诏已毁,无需再议”,笔迹模仿得惟妙惟肖,若非他曾参与贞元末年内廷档案整理,根本看不出破绽。

而就在火焰吞噬最后一角的瞬间,一道琉璃泡轻响自远处传来,像是某种暗号,又像命运的叩门。

三日后,监察御史率吏卒抵达裴府门前,却见大门紧闭,门环贴着大理寺封条,朱漆鲜红刺目。

沈砚舟立于阶下,手中执卷,神情肃然:“裴评事涉案待查,书房已依律查封,司法未结案前,任何人不得擅入。”

御史冷笑:“你大理寺何时管起翰林清议了?”

沈砚舟抬眸,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若连证据都保不住,谈何清议?”

门内书房深处,一部厚册正静静躺在《大胤律疏》夹层中,封面无字,内页却密密麻麻记满了“灯变”前后宫禁调动、钱粮流向、官员异动。

那是裴文昭亲手誊抄的最后一版《灯变实录》,母本唯一。

于是谢云澜来了。

她带着十二乐坊的伶官走入市井,在春社祭台上唱起新编节气诗。

“春分到,火焚真诏日;清明至,三百二十七魂名……”曲调婉转,似吟似叹,百姓只道是应景雅趣,无人察觉其中藏着多少冤骨姓名。

更妙的是,苏锦黎早已授意周砚卿联络京兆尹府学官,将这些诗句编入“童蒙养正课”。

每日清晨,千余名幼童端坐学堂,提笔描红,口中念诵:“冬至寒深风不止,赦令藏灰烬中。”

教习起初不解,只当是练句习字。

直到某日抽查背诵,一稚童脱口而出:“先帝有诏不能违!”满堂愕然。

那孩子抬起头,眼神清澈:“先生,这不是描红本上的句子吗?”

的确如此。

苏锦黎翻看样本时便已设计妥当——每页边角印一行小字,墨色极淡,初看如虫迹,细辨却是整段遗诏残句。

孩子们日日临摹,不知不觉,就把被抹去的历史刻进了记忆。

与此同时,萧澈出现在宗学讲堂。

他披着狐裘,脸色苍白,咳声不断,却被一群八岁以上宗室子弟团团围住。

每人手中了一张描红帖,纸面粗糙,印着飞白体残句。

“这是什么字体?”一个小郡王好奇问。

“祖宗写的字。”萧澈淡淡道,“你们认得出来么?”

孩童们摇头。

他笑了笑,命人铺开拓本对照——正是陶铃内壁所刻赦令全文,笔势苍劲,藏锋于拙。

几日后宫宴,皇帝设席款待宗亲。

酒过三巡,一名小郡王奉命即兴书字,提笔写下“永不开禁”四字。

满座哗然。

那笔迹,竟与太庙碑阴所刻如出一辙。

宗正卿当场震怒,斥其“妄拟先帝手泽”。

萧澈却只是轻咳两声,缓缓起身:“孩子不懂避讳,但话说回来——既然是‘祖宗之言’,为何不能学?难道我们连认自己祖先的字,都要被拦下不成?”

殿内一时寂静。

皇帝坐在上方,指节微微白,终究未语。

风波看似平息,实则根脉更深地扎入泥土。

数日后,沈砚舟在大理寺偏房审阅各地翻案卷宗,烛火摇曳,窗外雨落如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