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清晨的溪云谷,天刚蒙蒙亮,薄雾还像轻纱般缠绕在茶树间,茶园里就已响起茶农们的谈笑声。背着竹编茶篓的茶农们分散在层层叠叠的茶垄间,指尖如蝶翼般在枝头翻飞,嫩绿的单芽带着晨露,簌簌落入铺着白布的茶篓中,不一会儿就积起小小的绿堆。
陈晓雨穿着一身浅青色采茶服,袖口挽到小臂,手里攥着泛黄的采收登记表,穿梭在茶农之间。“王伯,您这垄今天采了多少?”她走到老茶农王老伯身边,看着他满满一篓鲜叶,笔尖在表格上快记录。“刚称了,有二十斤出头!”王老伯直起腰,捶了捶酸胀的后背,脸上却满是笑意,“用了新肥料,芽头长得密,采起来都比往年快。”
看到林静云踩着晨露走进茶园,陈晓雨立刻迎上来,登记表上已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数字:“林书记,您怎么这么早过来?今天是第一批春茶采收的第二天,到现在已经收了oo斤鲜叶,比去年同期多了o斤!”她指着表格里“试验茶园”那几行红色标注,“您看,用新配方有机肥的地块,平均每亩能多采o斤,鲜叶的芽头完整度也比普通地块高,几乎没有碎芽。”
林静云接过登记表,指尖划过那些跳跃的数字,随后蹲下身,从旁边茶农的篓里轻轻捧起一把鲜叶。晨露沾湿了她的指尖,鲜嫩的芽头在掌心泛着莹润的光泽,捏起来饱满而有韧劲。“鲜叶采摘后不能久放,一定要尽快运去加工厂。”她叮嘱陈晓雨,“让冷链车师傅提前十分钟到,装货时轻拿轻放,别把芽头压碎了——碎芽会影响茶叶品相,卖不上价。”
正说着,远处传来冷链车的引擎声。两辆印着“青云冷链”字样的白色货车缓缓驶入茶园的临时卸货区,茶农们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计,围着货车排起队。“大家别着急,按顺序来,每篓都要称重登记!”陈晓雨站在货车旁维持秩序,茶农们小心翼翼地将茶篓递到车厢里,工作人员则拿着电子秤逐一称重记录。
“林书记放心,这些鲜叶从采摘到装车,最多不过四十分钟,半小时内就能到加工厂的冷藏库。”冷链车司机跳下车,擦了擦额头的汗,“我们跟加工厂那边也对接好了,鲜叶一到就立刻进行杀青,保证新鲜度。”林静云点点头,看着第一辆货车缓缓驶离,车厢里的鲜叶在晨光中透着生机,心里踏实了不少——鲜叶的新鲜度直接决定茶叶的香气和口感,这道环节容不得半点马虎。
上午十点,林静云驱车赶往新能源产业园。实验室的玻璃门内,一片忙碌景象——张启山教授戴着白手套,正和技术人员一起,将几台巴掌大小的储能电池样品装进黑色防震箱。电池外壳印着“青云研”的字样,表面还贴着白色的参数标签,标注着“容量ooah,适配电压ov”。
“林书记,样品都准备好了。”张教授看到她进来,立刻拿起一份打印好的测试方案递过来,“这次实地测试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测试电池在露天环境下的续航能力,尤其是早晚温差对电量的影响;第二阶段测试与茶园灌溉系统的适配性,包括启动响应度和供电稳定性;第三阶段模拟极端天气,比如高温、阴雨,看看电池的抗干扰能力。”他指着方案上的“应急措施”部分,“我们还准备了备用电池和检测设备,安排了两名技术人员全程驻场,一旦出现问题能及时处理。”
林静云仔细翻看方案,目光在“数据记录频率”一栏停留:“每两小时记录一次数据会不会太频繁?要不改成四小时一次,让技术人员能有更多时间观察设备运行状态。”张教授想了想,点头同意:“您考虑得周到,四小时一次数据足够反映电池性能,也能让技术人员更专注于设备适配问题。”两人一起将防震箱搬上产业园的工作车,看着车子朝着溪云谷方向驶去,林静云的心里泛起期待——这是储能技术次在青云的农业场景落地测试,若能成功,不仅能帮茶农节省电费,还能为其他农产品种植提供可复制的绿色供电模式。
下午一点,林静云又去了造纸厂。生产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三条包装生产线同时运转,工人们穿着蓝色工装,戴着口罩和手套,熟练地将刚下线的茶叶包装盒进行分拣、打包。李茂才手里拿着一个刚封装好的绿茶包装盒,快步从生产线旁走过来,包装盒上印着淡绿色的茶树图案,边角还烫了一圈银色的细边,显得精致又典雅。
“林书记,您看这款绿茶包装,我们用了新的覆膜工艺,不仅防潮性更好,图案也比之前更清晰。”他将包装盒递到林静云面前,用手指轻轻刮了刮表面的图案,“您试试,不会掉墨,就算沾了水也不会模糊。昨天溪云谷的茶企一下子订了ooo套,今天上午已经了ooo套,剩下的下午就能完。”
林静云接过包装盒,反复按压盒身,检查接缝处的牢固度,又凑近闻了闻——没有刺鼻的胶水味,只有淡淡的纸浆清香。“质量把控一定要盯紧,不能因为订单多就放松要求。”她叮嘱李茂才,“每批次包装都要抽样检测,尤其是防潮性和承重性,不合格的坚决不能出厂。对了,之前说的红茶红色系包装,设计方案怎么样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设计稿上周就出来了,现在正在打样。”李茂才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的设计稿,展开后递给林静云,“您看,主体是红色,上面印着金色的枫叶图案,还加了‘溪云谷红茶’的烫金字样,既符合红茶的气质,又能突出咱们的品牌。打样完成后,我们会先送oo套给茶企试用,没问题就批量生产,下周就能供货。”林静云看着设计稿,满意地点点头:“这个设计很有特色,能让消费者一眼记住,帮茶农提升产品竞争力。”
离开造纸厂,林静云驱车前往溪云谷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刚到传习所门口,就闻到一股浓郁的茶香——传习所的院子里摆着四台杀青机,几位高校专家正围着茶农指导操作。一位年轻茶农正按照专家的指令,将鲜叶均匀地倒入杀青机的高温锅中,鲜叶在锅中翻滚,很快就散出清新的兰花香。
“以前杀青总掌握不好火候,火大了茶叶会焦,火小了又杀不透,泡出来的茶有涩味。”年轻茶农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现在有专家在旁边盯着,教我看茶叶的颜色变化、听翻炒的声音,终于能做出合格的茶叶了。”林静云走进传习所,看到墙上挂着一张茶旅项目的预约表,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预约信息——未来两周的观光采摘名额已经预约过半,不少游客还在备注栏里写着“想体验制茶”“要购买新鲜茶叶”。
陈晓雨拿着预约表走过来,脸上满是兴奋:“茶旅项目越来越火了,周末的名额早就满了,平时也有不少周边城市的游客过来。现在村里的民宿已经住满了,有几家还在排队预订,连村口的小吃摊生意都好了不少。”林静云看着表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心里很是欣慰——茶旅融合的模式,不仅让茶叶有了更好的销路,还带动了乡村旅游和餐饮展,让更多村民尝到了绿色展的甜头。
傍晚时分,林静云正站在茶园旁的山坡上查看采收情况,手机突然响了,是张启山教授打来的。“林书记,储能电池样品已经运到茶园了,我们正在跟灌溉设备厂家的技术人员一起安装调试,线路已经接好了,预计明天早上就能开始正式测试。”张教授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却难掩兴奋。
“太好了!明天我一早就过去,跟你们一起盯着测试。”林静云笑着回应,挂了电话后,她抬头望向远处的茶园——夕阳将茶树染成了金色,茶农们背着装满鲜叶的茶篓,说说笑笑地走下山,远处的村落里升起了袅袅炊烟,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春茶丰收、储能测试启动、茶旅项目火热……青云市的绿色展之路,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延伸,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
回到市区,林静云洗漱完毕后,给周烈了条消息,附上几张白天拍的春茶采收和储能电池样品的照片,简单说了当天的情况。没过几分钟,周烈就回复了:“为你开心!明天我争取把手头的事提前处理完,赶回去跟你一起去茶园看测试,顺便尝尝今年的新茶。”看着这条消息,林静云的嘴角不自觉地扬起,心里暖暖的——有爱人的支持,有伙伴的助力,有百姓的努力,她坚信,青云市的绿色梦想一定能实现。
本章完。
喜欢茶韵青云:生态与经济的双赢答卷请大家收藏:dududu茶韵青云:生态与经济的双赢答卷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