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菜还有没,包包子还得是山上的小野菜,香着哩。”
苗婆子这一通折腾,反倒引来不少生意,阮秀莲跟唐春杏背来的两筐蔬菜,眨眼便卖了个干净,两捆有些发蔫被挑剩下的,也都便宜卖了出去。
待人群陆续散了,宋听竹这才领着夏哥儿走上前。
“娘丶大嫂。”刘小妹主动抱起竹筐,高兴道,“多亏了那位阿婆,咱家的菜才能这麽快卖完。”
阮秀莲面上乐呵呵:“可不,若是往後都能卖这麽快,那得省下多少功夫。”
“娘,抱。”夏哥儿朝唐春杏伸着小手。
小家夥早就走累了,宋听竹要抱他没让,让刘小妹背了会儿,怕小姑累着,不到半刻钟便踢着脚丫说要下来自己走,这会儿见了自家娘亲,嘟着嘴巴撒起娇来。
唐春杏弯腰抱起儿子,虚拧着夏哥儿鼻尖,笑话道:“羞不羞,都四岁了还要娘抱呢。”
小家夥将半张脸埋进唐春杏怀里,搂着娘亲脖子,撒娇道:“不羞,夏哥儿累了嘛,等夏哥儿长大了也抱着娘走。”
唐春杏心里熨帖,嘴上却道:“可得了,等你长大你娘我都一把年纪了,可丢不起那人。”
一行人有说有笑出了集市。
“老彭头,啥时候回啊。”
到了镇口,阮秀莲扬声问牲口棚里摆弄牛车的彭老汉。
“这就走了,加上你们几个刚好凑够一车。”
“成。”阮秀莲扭头对儿夫郎道,“竹哥儿,你领小妹夏哥儿去坐吧,我跟你大嫂走着回。”
唐春杏听了心里并没有不满,几步道的事儿,跟婆婆说着话,回神儿便到了。
“一起坐吧,不差那几文钱。”宋听竹从荷包里掏出铜板,把几个人一起付了。
牛车上还坐着几个妇人,瞧着面生,像是别的村子的,其中有个自来熟,见有人过来热情地打起招呼。
“大姐是隔壁云溪村的吧,我们几个是上河村的,家里有喜事儿,到镇上来采买东西嘞。”
阮秀莲爬上牛车,点着头道:“那可得恭喜妹子了。”
几人怀里抱着红纸,面上皆是一派喜气洋洋,打眼一瞧便知是家里有姑娘丶小哥儿要出嫁了。
妇人脸上笑容越发大了,“哎,谢谢大姐。”
宋听竹卸下身後背篓抱在身前,里头东西没布遮掩着,便被妇人瞧了去。
“哟,还买了纸笔,大姐家里有在书院念书的?”
也不是她有意去看的,只是小哥儿模样太好,一眼扫过去,不小心瞧见了,又是个心直口快的,也不怕旁人误会,直接就将话问了出来。
同行的妇人见状,忙站出来打圆场,“大妹子别生气哈,她没啥坏心思,就是姑娘要嫁人太高兴了。”
阮秀莲摆摆手:“这点小事也值当的生气。”
说着瞧向宋听竹,语气十分骄傲:“家里倒是没在书院念书的,是我家儿夫郎,他是个识字儿的,明儿开始要教几个小辈认字呢。”
几个妇人听了,大为震惊。
“啥,你家儿夫郎竟是个识字的?!”
“既然会认字那也该会写吧,嫂子咱不是还缺个记礼先生来着。”
“也不一定,我家你大侄子还认识几个字呢,让他写就不成了。”
“肯定是会的,人家哥儿连纸笔都买了,还能不会写?”
几人都是嗓门大的,便是前头赶车的老彭头也能听得清楚,更别说同坐牛车的宋听竹等人。
宋听竹抱着背篓微笑面对,他心里倒是想接下这个赚银子的活儿,只是自个儿带病之身,不好在人家喜宴上露面,故此对方问起时,便如实说了。
花二娘闻言,越发热情。
“俺们家不信这些个,刚才听大姐唤你竹哥儿,婶子我也跟着这麽叫了。竹哥儿啊,婶儿拜托你个事儿,我家闺女後日出嫁,还缺个记礼的,婶儿也不让你白忙活,给银钱的。”
花二娘的态度可以说得上是恳求了,宋听竹不禁心生疑虑,没立即答应,而是问道:“婶子,据我所知上河村也有不少读书人,婶子何故寻一个不认识的来,找个相熟的不是更方便?”
阮秀莲听了自家儿夫郎一番话,面上露出警惕。
唐春杏也斜着眼睛,心里直犯嘀咕。
她就说天下咋可能有掉馅饼的好事儿,这里头指定有猫腻!
眼瞅着这事儿要黄,花二娘索性不瞒了,“你们有所不知,我家跟那些读书人有过节。”
她叹气道:“我家远山当初也在镇上书院念书,还有两个同龄的小子一起,仨人打小穿着开裆裤长大,我原以为关系就是比起亲兄弟也差不了多少,却不想後头出了那档子事,害得我家老大不仅毁了名声,还成了十里八乡让人说笑的傻子。”
傻子?
刘小妹竖起耳朵,唐春杏也一脸困惑,直肠直肚道:“可我听人说那汉子是幼时发热烧坏了脑子,这才成了痴儿。”
“他们浑说!分明是被那赵家人打成这样的!”
同行的妇人,皆是满脸怨怼。
-----------------------
作者有话说:还差一些没写完,明天一起更7000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