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竹马上位的 > 第104章 亲征 待你凯旋(第1页)

第104章 亲征 待你凯旋(第1页)

第104章亲征待你凯旋

“户部尚书李鹭,位居尚书之位,借职务之便私吞国库银钱丶贪污户部公款丶侵占民田民利丶克扣边防军饷丶操纵朝廷官员升降丶官场交易丶结党营私。。。。。。盛德二年,私通敌国暗探丶出卖前线情报,致数万将士战死沙场,其身事者,罪不容诛,今,为正国法,明正典刑,赐李鹭自尽,查抄全部家産充入国库,其父李康奇四族丶母鲁氏三族丶妻张氏二族,男子全数发配边疆,女眷赐自尽,即日行刑。”

一道圣旨,仿若水入热油,炸破了京城数日以来的沉闷,所有人都在关注的户部尚书一案终于落下帷幕,为民为官皆在震惊。

百姓们不敢置信,这麽多罪行竟然都是真的,李鹭作为户部尚书这些年搜刮民脂民膏通敌叛国,最终为其负重前行的,可不就是他们这些百姓!

于是,在圣旨下发後,已然被贴上封条的李府成了人人过街喊打的地方,烂菜叶臭鸡蛋日日不断。

官场更是一片喧哗,这些年来,李鹭身为户部尚书,早已不是一个权臣那般简单,他更是皇帝的近臣,李鹭一人完全不可能在朝中只手遮天,但其罪行能这麽多年不被揭破,自然是背後有靠山。

也正因此,在皇帝昏迷丶太子手段狠绝地处置了李鹭旧部之时,私下便有各种各样的议论之声,其中声音最大丶也最是大家默认的便是——“陛下醒来,定然不会绕过太子!”

可如今圣旨一发,议论之声随之不攻自破,在江琛刻意安排的今年科考新晋官员的运作下,“陛下圣明丶朝廷清明”一说越发站得住脚,虽没人特意提起太子,但皇帝之作为也无形之中将他太子的分量再一次加重砝码。

然而,“皇帝对太子的看重”还不仅如此。

圣旨下发的三日之後,皇帝再次颁布圣旨,封太子为定安大将军,亲征北疆,平定战乱。

云骑将军贺知琚加封骁骑将军,祖父忠毅侯贺广陵加封毅国公,追封其父贺璟焕为忠毅侯,贺知琚为其独子,袭忠毅侯世子,此番北疆之战辅太子左右,待大胜归来,今上将以军功亲自为贺知琚封侯。

这圣旨刚一发出便有一衆不满之声传出,倒并非为了贺家沉冤昭雪,追封公侯门庭,而是如今北疆战况稳定,桓王率兵北上已然稳定军心,此刻再赴北疆战场,便是明着抢军功去的。

京中原本便有许多将门盯着北疆的战况,只待一有不稳便自请为援军北上,人人都想抢的军功,被皇帝双手捧给太子,谁能甘心?

然而,早上发了圣旨,下午便有自北疆的军报传回:北狄大破夏军防线,夏军连失六城,北疆战场全面溃败。

战报甫一传来,一切的议论之声都瞬间消歇,再无人议论皇帝偏心太子之言。

夏京之中的天潢贵胄,早已不是当年随太祖打江山的那一批了,北疆战况稳定,没人不想在军功上头分一杯羹,然而北疆若是真的战局崩盘,这些养尊处优的贵族却也并非真的有为国捐躯之心。

太子想去,那就去吧。

“砰——”

赵王府书房内,江瑨将一纸条重重拍在桌案上,他双手青筋暴起,用力按在书案上的奏折表面,骨节白到发青,他恨!

这是一封用鲜血写成的一封奏折,是五日前快马加鞭送到京城的,上面没有长篇大论的奏报,只有一句:“夏军大胜,夺回塔城。”

随之附带的还有一张纸条,上面是桓王的字迹:“莫因小失大”。

将这信息带回来的是先前被他派去北疆的一死侍,那死侍为他还带来了桓王的口信:“李鹭判决已成定局,若牵连到你,便以此奏折保命,若并未牵连,便趁乱暂时隐退朝堂,万不可冲动行事。”

口信丶纸条丶奏折,阿兄为了保下他的命,给了他三重保障,甚至这奏折送到的时间都那样恰好,五日前的傍晚,父皇刚刚苏醒。

早一分,皇帝昏迷,大局不可定;晚一分,军报入宫,定局不可逆。

桓王抢在所有人的前头,将奏折和秘密军报交到赵王手里,就是给他最後断尾一搏的筹码。

然而,局势变化之快在所有人意料之外。

五日前,这是能影响李鹭一案正反拍板的绝招,五日之後,这封以鲜血书写的奏折竟成了废纸。

北狄大军入京,北疆军防大破。

所有人都在议论着此番储君亲征的英勇丶讨论贺家遗孤的忠毅,没人想起,死撑前线,曾为夏军带来一线曙光的,是浴血奋战月馀的桓王。

没人知道,桓王是如何在左右被掣肘的情境下撑起北疆大营。

泪水大滴大滴地打在地上,书房里寂静无声,可赵王却已痛彻骨血,他曾经有无数次机会推开李鹭,远离这场是是非非,将桓王一党从中摘出来,但是他贪心不足蛇吞象,李鹭这艘大船,终究是翻了。

若非皇帝顾念旧情,给李鹭最终留了些许颜面,若非李鹭虎毒不食子,将他的幼子一早托付给桓王一党藏匿起来,若非这权势太过叫人沉醉,李鹭早早便暗中占了队——

桓王一党早就在此次清算之中彻底出局。

江瑨从未如此痛恨,痛恨帝王绝情,痛恨太子狡诈,痛恨朝中重臣因权势倾覆倒戈,痛恨他自己遭权欲反噬害了江瑀。

“嗒——”

“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