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高育良听着只觉得心跳加快,背上沁出一层冷汗。
“有志向当然是好事,可这志向未免也太远大了些吧?”
祁同伟笑了笑,语气轻松:“老师,这真不算什么。”
高育良忍不住苦笑:“还不算大?两亿台啊!你心里有数吗?”
祁同伟耸了耸肩:“其实产品还没正式下线,就已经签出去一千万台了。”
“嗯?”高育良一愣,“一千万?”
“对,”祁同伟点点头,“一家通信公司提前订的,全在国内消化。
国外也不少,光是北方联和工农业国那边的意向订单,差不多也有一两千万台的样子。”
“光这两个单子,就够工厂连轴转小半年了。”
“现在的问题不是卖不卖得掉,而是能不能持续不断地把货产出来。”
高育良听罢,眉头渐渐舒展:“这么说,来多少人,咱们就能要多少人?”
祁同伟颔:“大致如此。”
高育良这才长出一口气:“那我心里总算踏实了一半。”
易学习在旁听着,有些不解:“怎么只放一半心?”
高育良苦笑着摇头:“十几万人的大事啊,哪能说安排就安排?必须得层层推进,步步为营。
万一出了岔子,那就是震动全省的大事,我能不揪心吗?”
祁同伟认真点头:“老师说得一点没错。”
易学习想了想,提议道:“不如让各县各区先动起来,各自摸底筛选,再分片组织人去厂里面试?这样既有序,也减轻压力。”
高育良眼前一亮:“你详细说说。”
易学习继续道:“吕州是农业大市,本地厂子少,岗位有限,各地方都愁着就业呢。
不如让他们主动承担一部分,统计上报,统一安排,也省得乱了套。”
祁同伟一拍桌子:“这主意好!”
顿了顿,他又补充:“不过我建议,给办事的单位适当补一点费用。”
高育良眉头一皱:“还要给钱?”
祁同伟摊手:“当然得给。
外面中介送个人进厂都有三十块的劳务费,公家办事反倒贴钱跑腿?这不合理。”
事实上,那时节无论谁介绍工人进厂,拿点补贴本就是常态,只是多寡不同罢了。
见高育良面露犹豫,祁同伟立刻表态:“老师放心,这笔钱不用您操心,我们工厂自己出。
按每人三十块算,不算贵。”
高育良吓了一跳:“你疯啦?二十几万人,这一下就是几千万!”
祁同伟笑着摆摆手:“老师,这是正常的运营成本,走的是招工激励流程,没毛病。”
高育良沉吟片刻,眉头越皱越深,最终点了点头:“……确实不能让人家垫资办事。
行,就这么定。”
话音刚落,脸上又浮起一丝笑意:“这几千万流下去,吕州上下那些单位,怕是要热闹一阵子了。”
吕州穷啊。
上上下下都紧巴巴的。
越是靠种地吃饭的地方,财政就越吃紧。
农业要翻身,得靠工业反哺;现代农业的展,前提是工业化打下根基。
论谁手里有钱?当然是工业城市。
再加上前任宁府尹那一通折腾,上千亿的贷款压下来,直接把吕州的经济拖进了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