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有些村祖祖辈辈都会织布。”
“有的擅长做麻绳、编席子。”
“还有的种黄花菜特别在行,年年产量高、品质好。”
“这些看着不起眼,其实都是根深蒂固的手艺。”
“我们现在把它们记下来、理清楚,将来竞争激烈了,靠的就是这些东西撑场面。”
高育良和郝文对望一眼,脸上写满了疑惑。
心里不由嘀咕——这话听着怎么有点虚?
要是靠这些老古董就能翻身,吕州市至于穷这么多年吗?
易学习一看两人神情,就知道他们不信,连忙补充道:
“这确实是我们在实地走访中定下的方向,一点都没夸张。”
高育良眉头越皱越紧,几乎拧成一个结。
“你说的这些手艺,真能派上用场?”
祁同伟认真点头:
“能!”
“只不过眼下还不显山露水。”
“如果只按老法子做,顶多让一家老小吃饱穿暖。”
“想致富、想壮大,光守旧路是走不通的。”
高育良眼睛一亮,似乎捕捉到了什么:
“你是想往外销?”
祁同伟摇头纠正:
“准确说,是要做出高附加值的东西。”
“普通的布料拼不过机器大生产。”
“但要是苏绣那样的精品,一件高级绣品卖二十万都不稀奇。”
“哪怕一个人一年只能出一件,辛苦是辛苦,可值钱啊。”
郝文苦笑:“别说二十万,两万都能让人眼红。”
祁同伟笑着接话:
“这就对了,这就是文化加成的力量。”
“真正的贵东西,从来不只是材料本身,而是背后的文化和匠心。”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文化’两个字立起来。”
“拿铁锅来说,普通铁锅没人当回事,勉强糊口。”
“可一旦打出传统工艺的名号,讲究手工锻打、三年淬火,价格立马翻几倍。”
“再说苎麻,这东西在汉东遍地都是,泡的时候臭烘烘的,谁瞧得起?”
“可要是做成天然健康面料,包装好了,讲好故事,就成了高端货。”
“这些,才是真正能赚钱的新路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你看看丰收集团的工人,才进厂干了一年,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就变了。”
“家里存下了钱,哪怕只有一两万,想法就不一样了。”
“物质上的追求自然多了,哪家不是抢着买新式家电?”
“摩托车、电动车、农用车,几乎户户都有。”
“吃的也不再凑合,不光要见荤腥,还得讲究搭配。”
“油要吃,但肥腻的大油他们不吃。”
“河鱼嫌腥,更愿意买海鱼。”
“穿衣裳也不光图干净,还要利落、有样子。”
郝文听得目瞪口呆,简直不敢相信。
谁能想到,曾经连饭都吃不饱的村子,如今竟讲究到这份上?
高育良沉默片刻,轻叹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