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禾轻轻一点,便转了话题:
“伟哥,你心里理想的乡村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
祁同伟沉吟片刻,缓缓道: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都是老标准了。”
“每家每户电器齐全,电脑普及,孩子上网查资料像喝水一样平常。”
“还有交通工具——”
“我说的不是电动车,也不是摩托,更不是自行车。”
“我要的是轿车。”
“每一户人家都有一辆家用小汽车。”
众人听得倒吸一口凉气:
“不至于吧?”
“轿车得多贵啊!”
祁同伟微微一笑:
“贵?现在确实贵。”
“但如果工人的收入能翻上十几倍甚至二十倍呢?”
“咱们丰收集团里,已经有人达到我设想的生活水平了。”
“年薪七万,省吃俭用四五年,去掉日常开销,买一辆十来万的代步车,根本不是问题。”
三人面面相觑,一时无言。
赵瑞龙缓缓开口:“龙哥,你这想法……是不是有点太理想化了?”
话音未落,他又笑着接上:“可我还真就信你这一回!”
“我相信,用不了几年,你说的这些,在咱们示范区里都能变成现实。”
汉东省京州市,赵立春家中。
左布政使正坐在书房,眉头紧锁地翻阅着祁同伟呈上的文件。
“高公路计划?”他低声念道,“这就是咱们省明年要重点推进的事?”
他看完后,随手把材料递给一旁的钱丰。
祁同伟神色认真地解释:“其实这个‘信息高公路’,是两个层面的构想。”
“第一层,是实实在在的交通路网。”
“在城市里,就是地铁、国道、高和环绕城区的轻轨系统;”
“到了农村,则要实现村通路、乡通车、县连网。”
“不管山高水远,哪怕深山老林、江河湖海,我们都要做到触手可及。”
“第二层,才是真正的‘信息’高。”
“要在全省范围内铺设一张完整的网络体系。”
“目标是让每一座城镇、每一个村落,都能接入宽带。”
钱丰听得有些懵:“修路架桥我懂,这也是我们一直干的事。
你能把它梳理清楚,提炼成战略方向,确实不简单。”
“可你说的这‘网络’,又是个什么玩意儿?”
祁同伟笑了笑:“这是未来的方向。”
赵瑞龙与钱丰同时一愣。
只听祁同伟继续说道:“打个比方吧——过去靠电报,千里之外也能传个字条。”
“后来有了座机电话,只要线路通着,声音就能传过来。”
“再往后,人人都有手机,走到哪都能通话。”
“但这些都有限制:电报只能传文字,电话只能听声。”
“而网络不同。”
“它能实时传递图像和声音,真正实现眼见为实、耳听为真。”
“不只是听见对方说话,还能看见他的表情动作。”
“图文声像,融为一体。”
“古人讲‘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那是一种夸赞。”
“但现在,这不是比喻,是可以落地的现实。”
“一根网线,一台机器,一个程序,就能让人隔千里如面面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