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大学,上次多亏你劝我家那口子!”
王茂英咬了口煎饼,拍了拍祁同伟的肩膀,这次没藏心思,大大方方地说道
“小子,真有两把刷子。以后调解案子,咱俩一起上!”
祁同伟笑着点头,晚风卷着槐树叶落在两人脚边,远处传来村广播里的普法宣传声
——那是他昨天刚写的广播稿,比老所长的“经验之谈”多了几分年轻人的鲜活,却同样暖了红山乡的寻常日子。
周六,天刚蒙蒙亮。
祁同伟揣着搪瓷碗走进食堂时,蒸笼里的白面馒头正冒着热气,大师傅舀了勺浓稠的玉米糊糊递给他道
“小祁,今天咋起这么早?不歇会儿?”
“李师傅,我去乡上办点事。”
祁同伟咬着馒头,心里早盘算起今天的正事
——买辆摩托车。
来司法所快一个月了,跑村调解全靠蹭老乡的三轮车或步行,遇上急事总耽误功夫,他想趁着休息去把摩托车买了,以后回家和工作都能用得上。
吃完饭,他仔细锁好宿舍的木门,把钥匙串别在腰带上,沿着乡政府门前的土路往乡中心走。
乡信用社刚开门,柜台后的玻璃上还贴着“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红标语。
祁同伟递上存折,看着营业员数出一沓带着油墨味的十元纸币,他小心的把钱装好
——这两万块,在o年代的乡下能盖五六间砖房。
乡东头的“农机摩托专卖”是全乡唯一卖摩托车的地方,门口支着块木板,用红漆写着“嘉陵,oo元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板见祁同伟穿着破旧的衬衫,不像买主,直到他掏出钱,才立刻热情地把一辆银灰色的嘉陵推到门口道
“小伙子有眼光!这车皮实,拉货载人都中,乡里好几个村干部都买的这款。”
祁同伟围着摩托车转了两圈,金属车把泛着光,座椅还是崭新的人造革。
“我没骑过,能试试不?”他问。
老板拍了拍车座道
“简单!我教你两招就会。”说着跨上车,演示着怎么挂挡、松离合、给油门,
“记住,起步别猛加油,离合慢慢松,不然容易窜出去。”
祁同伟学着老板的样子坐上去,脚撑一收,车身微微晃了晃,他赶紧扶住车把。第一次拧油门时,摩托车“嗡”地往前一蹿,吓得他赶紧踩了刹车。
老板在旁边笑道
“别急,再来!”试了三四回,他渐渐找到了感觉,挂着一档慢慢溜了几十米,接着又练了换挡、转弯。
半个多小时后,他竟能骑着车在乡道上跑个来回,虽然车身还有点晃,但已经稳当不少。
“就这辆了!”
祁同伟停下车,干脆地付了钱。
老板帮他把车牌上好,又递了本说明书道
“有啥不懂的随时来问!”离开前,他拐进旁边的小卖部,给在乡里读书的妹妹买了两袋麦丽素、一包水果糖,还有她最爱吃的芝麻糕,用塑料袋装好挂在车把上,向着家里赶去。
“突突突——”
引擎声像惊雷似的,正在老槐树下扎堆抽烟的汉子们猛地直起腰,手里的烟卷都忘了往嘴里送。
黄土路上,一辆锃亮的嘉陵摩托车正朝村里驶来,车把上挂着的红绸子随着车身颠簸,晃得人眼晕。
“那不是祁家小子吗?”有人眯着眼喊了一声。话音刚落,摩托车已经停在了槐树下,祁同伟摘下头盔,露出一张晒得黝黑却精神的脸。
他笑着朝众人点头道
“叔伯们都在呢?”
瞬间,人群像炸了锅似的围了上来,伸手的、探头的,把摩托车围得水泄不通。有人摸着油箱上冰凉的烤漆,啧啧赞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