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小店"上线一个月后,苏晚晴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总体销量在增长,但不同校区的销售数据差异显着。
交大、复旦的客单价高达元,而松江大学城的客单价只有元。更深入分析现,前者热销的是设计感强的文创产品,后者则是实用型文具。
"我们在用同一套打法应对不同市场。"她在周会上指出问题。
接下来的两周,她带队深入各个高校调研:
在复旦
她观察到学生们在咖啡馆讨论案例,在图书馆撰写论文。"他们需要的是能提升学习效率的工具。"
在工程大
学生们更关注实习和求职。"他们需要职业化装备和面试技巧。"
在艺术学院
"颜值即正义",学生们愿意为设计支付溢价。
调研结束后,苏晚晴在白板上画出三个同心圆:
核心圈:基础需求
·高品质文具
·耐用数码配件
·基础个护
中间圈:场景需求
·学习效率工具
·宿舍生活用品
·实习求职装备
外延圈:情感需求
·个性化定制
·社交礼品
·兴趣社群产品
"我们要做的不是满足所有需求,"她说,"而是找到每个校区最核心的那个圈。"
她启动了"一校一策"计划:
复旦校区→"学霸装备"
推出案例分析法手册、论文写作工具包、小组讨论记录本
工程大校区→"职场预备"